"夏":夏天,
"齐孝公伐我北鄙":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 鄙:边远地方。,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
"公使展喜犒师":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
# 犒:慰劳。,公:指鲁僖公。
"使受命于展禽":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齐侯未入竟":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
# 竟:同“境”。
"展喜从之":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
"曰":说:“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
"将辱于敝邑":将要光临敝邑,
"使下臣犒执事":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侯曰":齐孝公说:“
"鲁人恐乎":鲁国人害怕吗?”
"对曰":展喜回答说:“
"小人恐矣":小人害怕了,
"君子则否":君子就不。”
"齐侯曰":齐孝公说:“
"室如县罄":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
# 罄:中间空虚的乐器。,县:同“悬”。
"野无青草":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
"何恃而不恐":仗着什么而不害怕?”
"对曰":展喜回答说:“
"恃先王之命":依仗先王的命令。
"昔周公、大公":从前周公、太公,
# 大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
"股肱周室":辅佐周室,
# 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辅佐。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夹辅成王":在左右协助成王。
"成王劳之":成王慰问他们,
"而赐之盟":赐给他们盟约,
"曰":说:
"‘":‘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世世代代的子孙,
"’":不要互相侵害。
"载在盟府":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
# 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载:载言,指盟约。
"大师职之":由太史掌管。
# 职:动词,掌管。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桓公因此联合诸侯,
"而谋其不协":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
"弥缝其阙":弥补他们的缺失,
"而匡救其灾":而救援他们的灾难,
"昭旧职也":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
# 旧职:从前的职守。即指齐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事业。
"及君即位":等到君侯登上君位,
"诸侯之望曰":诸侯都给予厚望,
"‘":说:
"其率桓之功":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
# 桓:指齐桓公。,率:遵循。
"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保城聚众,
"曰":说:
"‘":‘
"岂其嗣世九年":难道他即位九年,
"而弃命废职":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
"其若先君何":他怎么向先君交代!
"君必不然":他一定不会这样的。
"’":’
"恃此而不恐":依仗这个才不害怕。”
"齐侯乃还":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分段赏析
先表明犒师之由,齐孝公兴师伐鲁,鲁国无力抵抗,展喜受命携带犒劳物品出迎齐军,并接受展禽的指导,准备应对策略。“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这一段文字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虽齐军未正式进入鲁境,但其进犯之势已若隐若现。面对此情此景,展喜却表现得极为谦恭,使用了“寡君”、“敝邑”、“下臣”等谦称,并将齐军的侵犯说成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其中,“辱”字并非表示侮辱,而是指自己承受委屈,含蓄地表达了对对方来访的尊重与礼貌,如同“枉顾”、“屈尊”等词语。他的言辞既合乎礼数,又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仿若胸有成竹。更令人深思的是,展喜在这番应对中并未直接提及齐军的进犯,而是将其此行巧妙地描述为一次友好访问,为自己犒劳齐军的行为赋予了合理的理由。此时文章已呼应了上文“犒军”与“辞令”两条线索,而由于对犒军过程的简略带过,作者得以用更多笔墨详细描绘展喜的言辞,将文章焦点迅速凝聚在“辞令”上。优秀的文章往往能够突出重点,条理清晰,不枝不蔓,恰似在山峦重叠、云雾缭绕之中,突然出现一条清晰的小径,引领读者逐步深入,探索文章的幽邃内涵。“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这段对话构成了文章的第二层。面对侵略者,单纯的礼数周全显然不足以打消其侵略的野心。正如凶猛的恶虎不会因羔羊的哀求而放过它,齐侯的“鲁人恐乎?”这一问,不仅显示他未被展喜的言辞所打动,反而直白地表明其此行的侵略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展喜的回答显得尤为从容镇定,且不卑不亢:“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这句话展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至此,读者不难理解,展喜的犒军之举并非向齐军屈膝投降,而是另有深意。同时,展喜的应对也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毕竟在强大的齐军面前,单凭言辞似乎难以力挽狂澜。从“齐侯曰:‘室如县罄……’”至“恃此以不恐”是文章的第三层。所谓的“县罄”,即悬罄,其中的“罄”与“磬”相通。磬在悬挂时,中间部位较高而两边较低,中间是空的。当家庭贫困,屋子里空无一物,而房屋结构又使得屋檐高高翘起,两边下垂,形如悬挂的磬时,便被称为“室如县罄”,意思是府库空虚。齐侯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这种反问中带有的轻蔑态度咄咄逼人,但也透露出齐侯对展喜从容不迫的困惑。读者在齐侯的困惑中解开了之前的疑问:鲁国之所以在面对强大的齐国进犯时,不积极备战,而是借助“犒军”和“辞令”,是因为鲁国确实“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齐国抗衡。求助于“犒军”和“辞令”,也是弱小国家在强国面前的无奈之举。同时,也让人明白了齐侯为何在展喜面前如此狂妄,原来他认定鲁国虚弱无力。然而,即便是弱势一方,也会有抗争的勇气。虽无法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通过“犒军”和“辞令”能否让齐侯有所收敛呢?想到这里,对文章情境有了几分理解,却又增添了一些疑虑。怯懦者在黑云压城之时,往往会魂飞魄散,嗟叹命运的不公;而强者,唯有强者,方能在乱云飞渡之际,依然保持从容,以无畏的勇气,于危机中开辟出机遇的曙光。展喜正是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情境中,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才智。他首先诉诸于先王之命,尽管当时周室已然衰微,但对于那些欲成霸业者而言,仍需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敢公然藐视周室。展喜提及,“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这表明齐、鲁原本世代友好,且有天子为他们缔结的盟约,这是其一。其二,他指出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齐孝公即位后,诸侯们也寄托了同样的期望。展喜又强调,“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意思是,鲁国之所以不敢聚兵相争,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是基于对齐侯的信赖,这是其三。这番言辞看似谦恭平淡,未有一句谴责齐侯侵略之举,但细细品味,却觉得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辛辣有力,潜台词丰富:其一,齐侯若侵犯鲁国,便是公然违背天子之命,践踏盟约,背信弃义;其二,齐侯若侵犯鲁国,便是叛逆孝道,并将失去人心;其三,鲁国之所以未兴兵相抗,并非软弱可欺,故而对齐侯也绝无恐惧可言。如果说齐国强盛而鲁国弱小,决定了展喜只能将激烈的抗争寓于谦恭平和的言辞之中;那么,齐侯的倨傲无礼,又决定了展喜在平淡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与捍卫祖国尊严的慷慨。而且,更重要的是,柔转刚之际存在着一个假定,即若齐侯侵略鲁国;刚转柔之时同样存在着一个假定,即齐侯撤军回国。此时,柔还有一个更大的假定:若齐侯撤军回国,便可证明其是仁义之人,有望重振父业,成为一代霸主;反之,一切将化为泡影。齐侯是一个极为自负之人,他之所以急于攻打鲁国,是由于内心深处渴望重温其父齐桓公当年的霸业荣光。展喜那番刚柔并济的言辞,可说是精准地洞察了齐侯的内心世界。正如孙子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一个人的心理被对手彻底看透时,自然难以抵御对方的言语攻势。齐侯最终选择撤兵,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结果。
2. 作品点评
文章的开篇便如奇峰兀立,引人瞩目。齐军兵临鲁国,鲁国却出人意料地派遣展喜前往犒劳。展喜在展禽(即柳下惠)的指点下,以谦和有礼的言辞应对。在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质问时,他巧妙地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针对齐孝公倚仗周王名号以图霸业的心理,引用了“先王之命”,给予其当头棒喝。随后,展喜又以两国先君之盟约加以约束,以齐桓公的功绩予以激励,用诸侯的期望加以鞭策。最后,他盛赞齐孝公不会背弃天命、荒废职守,其中暗含机锋。其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策略绝妙。齐孝公起初如饮美酒,陶醉于自尊心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之中;然而,随着展喜的辞令展开,他逐渐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寒意,想要反驳却为时已晚,最终只能“乘风归去”。全文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没有一句闲笔,其辞令精妙绝伦,堪称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令佳作。
# 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语包括到底,盖展喜应对之词,虽取给于临时,而其援王命、称祖宗,大旨总是受命于展禽者。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展喜重申王命以却之,词严义正。后复感颂先世属望孝公,语婉气和,令人无可置词,故齐师不战自退。此等妙用,虽出自展喜,而篇首有“使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喜之言皆禽之命。觉虚中有实,实处皆虚,篇法奇变,迥异恒蹊。若夫措语之妙,针缝紧对中极其超脱警拔,更见异样精神。
清余诚《古文释义》
# 辞令之选,巧变无穷,大约不外二种。一是就其辞而入之,一是反其辞而折之。此篇之妙,乃在兼此两法。“恐矣”,是就其辞。“则否”,是反其辞。随口转变,其敏妙不待言。“恃先王之命”,乃以一笔擅二妙,为尤奇也。盖“何恃不恐”,其意中分明笑我毫无所恃,我偏要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反其辞而折之。他口中又象若问我毕竟有恃,我便实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就其辞而入之。中间将盟辞做个话头,下“其率桓之功”,又是就其辞而入之。“岂其嗣世,云云,又是反其辞而折之,一往一复,粲花之舌,生花之笔,本强者奉为换骨金丹可也。”
清冯李骅《左绣》
# 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
上一篇:先秦·韩非《曾参烹彘》
下一篇:先秦·佚名《大雅·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