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ǎn
kào
shī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xià
xiào
gōng
běi
gōng
shǐ
使
zhǎn
kào
shī
shǐ
使
shòu
mìng
zhǎn
qín
hóu
wèi
jìng
zhǎn
cóng
zhī
yuē
:“
:“
guǎ
jūn
wén
jūn
qīn
zhǐ
jiāng
shǐ
使
xià
chén
kào
zhí
shì
。”
。”
hóu
yuē
:“
:“
rén
kǒng
?”
?”
duì
yuē
:“
:“
xiǎo
rén
kǒng
jūn
fǒu
。”
。”
hóu
yuē
:“
:“
shì
xiàn
qìng
qīng
cǎo
shì
ér
kǒng
?”
?”
duì
yuē
:“
:“
shì
xiān
wáng
zhī
mìng
zhōu
gōng
gōng
gōng
zhōu
shì
jiā
chéng
wáng
chéng
wáng
láo
zhī
ér
zhī
méng
yuē
shì
shì
sūn
xiāng
hài
zǎi
zài
méng
shī
zhí
zhī
huán
gōng
shì
jiū
zhū
hóu
ér
móu
xié
féng
quē
ér
kuāng
jiù
zāi
zhāo
jiù
zhí
jūn
wèi
zhū
hóu
zhī
wàng
yuē
huán
zhī
gōng
。“
。“
yòng
shì
gǎn
bǎo
yuē
shì
jiǔ
nián
ér
mìng
fèi
zhí
ruò
xiān
jūn
jūn
rán
shì
ér
kǒng
。”
。”
hóu
nǎi
huán

译文

夏天,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逐句剖析

"夏":夏天,

"齐孝公伐我北鄙":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 鄙:边远地方。,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

"公使展喜犒师":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

# 犒:慰劳。,公:指鲁僖公。

"使受命于展禽":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齐侯未入竟":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

# 竟:同“境”。

"展喜从之":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

"曰":说:“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

"将辱于敝邑":将要光临敝邑,

"使下臣犒执事":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侯曰":齐孝公说:“

"鲁人恐乎":鲁国人害怕吗?”

"对曰":展喜回答说:“

"小人恐矣":小人害怕了,

"君子则否":君子就不。”

"齐侯曰":齐孝公说:“

"室如县罄":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

# 罄:中间空虚的乐器。,县:同“悬”。

"野无青草":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

"何恃而不恐":仗着什么而不害怕?”

"对曰":展喜回答说:“

"恃先王之命":依仗先王的命令。

"昔周公、大公":从前周公、太公,

# 大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

"股肱周室":辅佐周室,

# 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辅佐。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夹辅成王":在左右协助成王。

"成王劳之":成王慰问他们,

"而赐之盟":赐给他们盟约,

"曰":说:

"‘":‘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世世代代的子孙,

"’":不要互相侵害。

"载在盟府":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

# 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载:载言,指盟约。

"大师职之":由太史掌管。

# 职:动词,掌管。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桓公因此联合诸侯,

"而谋其不协":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

"弥缝其阙":弥补他们的缺失,

"而匡救其灾":而救援他们的灾难,

"昭旧职也":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

# 旧职:从前的职守。即指齐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事业。

"及君即位":等到君侯登上君位,

"诸侯之望曰":诸侯都给予厚望,

"‘":说:

"其率桓之功":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

# 桓:指齐桓公。,率:遵循。

"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保城聚众,

"曰":说:

"‘":‘

"岂其嗣世九年":难道他即位九年,

"而弃命废职":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

"其若先君何":他怎么向先君交代!

"君必不然":他一定不会这样的。

"’":’

"恃此而不恐":依仗这个才不害怕。”

"齐侯乃还":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展喜犒师》乃是春秋末期鲁国太史左丘明笔下的一篇绝妙文章,它生动地记述了鲁国那次精彩绝伦的外交活动。文中述及齐孝公兴兵讨伐鲁国,然而鲁僖公却出人意料地派遣大夫展喜前去迎接并犒劳齐军。展喜巧妙地援引先王遗训以及齐国先辈辅佐周朝的遗德,以无可辩驳的道义劝说齐侯,并郑重声明,鲁国所依仗的正是坚信齐国不会“弃命废职”。展喜以其机敏镇定、擅长辞令的品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促使齐侯撤军,从而巧妙地在外交场上取得了胜利。全文情节曲折,结构严谨精巧,展喜的胆识与才智通过他那富有说服力的言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清代的吴楚材评价道:“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孝公亲率大军压境,鲁国正值饥荒,国力虚弱,难以抵挡强齐,形势岌岌可危。鲁僖公遂派遣展喜前往齐军营地犒劳齐军。展喜受展禽指点,在面对齐孝公时,他援引先王遗训、齐国先祖辅佐周王室的丰功伟绩以及当时的道德规范,力陈鲁国之所以不惧,是因为相信齐国不会背弃先祖的教诲,妄自“弃命废职”。展喜的话语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却又委婉中听,极大地满足了齐孝公的虚荣心。凭借机智的辩才和从容不迫的态度,展喜最终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齐孝公被其说服,无言以对,只好下令撤军,从而化解了鲁国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先表明犒师之由,齐孝公兴师伐鲁,鲁国无力抵抗,展喜受命携带犒劳物品出迎齐军,并接受展禽的指导,准备应对策略。“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这一段文字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虽齐军未正式进入鲁境,但其进犯之势已若隐若现。面对此情此景,展喜却表现得极为谦恭,使用了“寡君”、“敝邑”、“下臣”等谦称,并将齐军的侵犯说成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其中,“辱”字并非表示侮辱,而是指自己承受委屈,含蓄地表达了对对方来访的尊重与礼貌,如同“枉顾”、“屈尊”等词语。他的言辞既合乎礼数,又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仿若胸有成竹。更令人深思的是,展喜在这番应对中并未直接提及齐军的进犯,而是将其此行巧妙地描述为一次友好访问,为自己犒劳齐军的行为赋予了合理的理由。此时文章已呼应了上文“犒军”与“辞令”两条线索,而由于对犒军过程的简略带过,作者得以用更多笔墨详细描绘展喜的言辞,将文章焦点迅速凝聚在“辞令”上。优秀的文章往往能够突出重点,条理清晰,不枝不蔓,恰似在山峦重叠、云雾缭绕之中,突然出现一条清晰的小径,引领读者逐步深入,探索文章的幽邃内涵。“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这段对话构成了文章的第二层。面对侵略者,单纯的礼数周全显然不足以打消其侵略的野心。正如凶猛的恶虎不会因羔羊的哀求而放过它,齐侯的“鲁人恐乎?”这一问,不仅显示他未被展喜的言辞所打动,反而直白地表明其此行的侵略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展喜的回答显得尤为从容镇定,且不卑不亢:“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这句话展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至此,读者不难理解,展喜的犒军之举并非向齐军屈膝投降,而是另有深意。同时,展喜的应对也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毕竟在强大的齐军面前,单凭言辞似乎难以力挽狂澜。从“齐侯曰:‘室如县罄……’”至“恃此以不恐”是文章的第三层。所谓的“县罄”,即悬罄,其中的“罄”与“磬”相通。磬在悬挂时,中间部位较高而两边较低,中间是空的。当家庭贫困,屋子里空无一物,而房屋结构又使得屋檐高高翘起,两边下垂,形如悬挂的磬时,便被称为“室如县罄”,意思是府库空虚。齐侯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这种反问中带有的轻蔑态度咄咄逼人,但也透露出齐侯对展喜从容不迫的困惑。读者在齐侯的困惑中解开了之前的疑问:鲁国之所以在面对强大的齐国进犯时,不积极备战,而是借助“犒军”和“辞令”,是因为鲁国确实“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齐国抗衡。求助于“犒军”和“辞令”,也是弱小国家在强国面前的无奈之举。同时,也让人明白了齐侯为何在展喜面前如此狂妄,原来他认定鲁国虚弱无力。然而,即便是弱势一方,也会有抗争的勇气。虽无法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通过“犒军”和“辞令”能否让齐侯有所收敛呢?想到这里,对文章情境有了几分理解,却又增添了一些疑虑。怯懦者在黑云压城之时,往往会魂飞魄散,嗟叹命运的不公;而强者,唯有强者,方能在乱云飞渡之际,依然保持从容,以无畏的勇气,于危机中开辟出机遇的曙光。展喜正是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情境中,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才智。他首先诉诸于先王之命,尽管当时周室已然衰微,但对于那些欲成霸业者而言,仍需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敢公然藐视周室。展喜提及,“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这表明齐、鲁原本世代友好,且有天子为他们缔结的盟约,这是其一。其二,他指出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齐孝公即位后,诸侯们也寄托了同样的期望。展喜又强调,“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意思是,鲁国之所以不敢聚兵相争,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是基于对齐侯的信赖,这是其三。这番言辞看似谦恭平淡,未有一句谴责齐侯侵略之举,但细细品味,却觉得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辛辣有力,潜台词丰富:其一,齐侯若侵犯鲁国,便是公然违背天子之命,践踏盟约,背信弃义;其二,齐侯若侵犯鲁国,便是叛逆孝道,并将失去人心;其三,鲁国之所以未兴兵相抗,并非软弱可欺,故而对齐侯也绝无恐惧可言。如果说齐国强盛而鲁国弱小,决定了展喜只能将激烈的抗争寓于谦恭平和的言辞之中;那么,齐侯的倨傲无礼,又决定了展喜在平淡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与捍卫祖国尊严的慷慨。而且,更重要的是,柔转刚之际存在着一个假定,即若齐侯侵略鲁国;刚转柔之时同样存在着一个假定,即齐侯撤军回国。此时,柔还有一个更大的假定:若齐侯撤军回国,便可证明其是仁义之人,有望重振父业,成为一代霸主;反之,一切将化为泡影。齐侯是一个极为自负之人,他之所以急于攻打鲁国,是由于内心深处渴望重温其父齐桓公当年的霸业荣光。展喜那番刚柔并济的言辞,可说是精准地洞察了齐侯的内心世界。正如孙子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一个人的心理被对手彻底看透时,自然难以抵御对方的言语攻势。齐侯最终选择撤兵,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结果。

2. 作品点评

文章的开篇便如奇峰兀立,引人瞩目。齐军兵临鲁国,鲁国却出人意料地派遣展喜前往犒劳。展喜在展禽(即柳下惠)的指点下,以谦和有礼的言辞应对。在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质问时,他巧妙地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针对齐孝公倚仗周王名号以图霸业的心理,引用了“先王之命”,给予其当头棒喝。随后,展喜又以两国先君之盟约加以约束,以齐桓公的功绩予以激励,用诸侯的期望加以鞭策。最后,他盛赞齐孝公不会背弃天命、荒废职守,其中暗含机锋。其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策略绝妙。齐孝公起初如饮美酒,陶醉于自尊心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之中;然而,随着展喜的辞令展开,他逐渐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寒意,想要反驳却为时已晚,最终只能“乘风归去”。全文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没有一句闲笔,其辞令精妙绝伦,堪称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令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语包括到底,盖展喜应对之词,虽取给于临时,而其援王命、称祖宗,大旨总是受命于展禽者。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展喜重申王命以却之,词严义正。后复感颂先世属望孝公,语婉气和,令人无可置词,故齐师不战自退。此等妙用,虽出自展喜,而篇首有“使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喜之言皆禽之命。觉虚中有实,实处皆虚,篇法奇变,迥异恒蹊。若夫措语之妙,针缝紧对中极其超脱警拔,更见异样精神。

清余诚《古文释义》

# 辞令之选,巧变无穷,大约不外二种。一是就其辞而入之,一是反其辞而折之。此篇之妙,乃在兼此两法。“恐矣”,是就其辞。“则否”,是反其辞。随口转变,其敏妙不待言。“恃先王之命”,乃以一笔擅二妙,为尤奇也。盖“何恃不恐”,其意中分明笑我毫无所恃,我偏要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反其辞而折之。他口中又象若问我毕竟有恃,我便实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就其辞而入之。中间将盟辞做个话头,下“其率桓之功”,又是就其辞而入之。“岂其嗣世,云云,又是反其辞而折之,一往一复,粲花之舌,生花之笔,本强者奉为换骨金丹可也。”

清冯李骅《左绣》

# 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韩非《曾参烹彘》

下一篇:先秦·佚名《大雅·常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