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ūn
mǎn
duì
chǔ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chǔ
hún
zhī
róng
suì
zhì
luò
guān
bīng
zhōu
jiāng
dìng
wáng
shǐ
使
wáng
sūn
mǎn
láo
chǔ
chǔ
wèn
dǐng
zhī
xiǎo
qīng
zhòng
yān
duì
yuē
:“
:“
zài
zài
dǐng
xià
zhī
fāng
yǒu
yuǎn
fāng
gòng
jīn
jiǔ
zhù
dǐng
xiàng
bǎi
ér
wèi
zhī
bèi
shǐ
使
mín
zhī
shén
jiān
mín
chuān
shān
lín
féng
ruò
chī
mèi
wǎng
liǎng
néng
féng
zhī
yòng
néng
xié
shàng
xià
chéng
tiān
xiū
jié
yǒu
hūn
dǐng
qiān
shāng
zài
liù
bǎi
shāng
zhòu
bào
nüè
dǐng
qiān
zhōu
zhī
xiū
míng
suī
xiǎo
zhòng
jiān
huí
hūn
luàn
suī
qīng
tiān
zuò
míng
yǒu
suǒ
zhǐ
chéng
wáng
dìng
dǐng
jiá
bo
shì
sān
shí
bo
nián
bǎi
tiān
suǒ
mìng
zhōu
suī
shuāi
tiān
mìng
wèi
gǎi
dǐng
zhī
qīng
zhòng
wèi
wèn
。”
。”

译文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逐句剖析

"楚子伐陆浑之戎":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

# 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原在秦晋的西北,春秋时,被秦晋诱迫,迁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为晋所并。

"遂至于雒":于是来到洛河,

# 雒:指雒水,今作洛水。发源于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

"观兵于周疆":陈兵于周王室境内。

# 疆:边境。,观兵: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

# 劳:慰劳。,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 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反映他对王权的觊觎。

"对曰":王孙满回答说:“

"在德不在鼎":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

"远方图物":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

# 图:画。

"贡金九牧":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

# 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贡:把物品进献给天子。金:指青铜。九牧:即九州。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

"铸鼎象物":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

# 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

"百物而为之备":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

# 备:具备。

"使民知神奸":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

# 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故民入川泽山林":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

"不逢不若":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

# 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螭魅罔两":象山精水怪之类,

# 罔两: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螭魅: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莫能逢之":就不会碰到。

"用能协于上下":因此能使上下和协,

# 协:和协。,用:因。

"以承天休":而承受上天赐福。

# 休:荫庇,保佑。

"桀有昏德":夏桀昏乱无德,

# 昏德:昏乱的行为。

"鼎迁于商":九鼎迁到商朝,

"载祀六百":达六百年。

# 祀:年。与“载”同义。

"商纣暴虐":商纣残暴,

"鼎迁于周":九鼎又迁到周朝。

"德之休明":德行如果美好光明,

# 德之休明:犹言德若休明。休明,美善光明。

"虽小":九鼎虽小,

"重也":也重得无法迁走。

"其奸回昏乱":如果奸邪昏乱,

# 奸回:奸恶邪僻。

"虽大":九鼎再大,

"轻也":也轻得可以迁走。

"天祚明德":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

# 明德:美德。这里指明德的人。,祚:赐福,保佑。

"有所厎止":是有个尽头的。

# 止:限度,极限。

"成王定鼎于郏鄏":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

# 郏鄏:地名。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定鼎:定都。九鼎为古代传国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成王:周成王。

"卜世三十":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

# 卜世:谓预卜周朝能传至几代。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卜年七百":享年七百载,

# 卜年:谓所得之年。

"天所命也":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

"周德虽衰":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

"天命未改":天命还未更改。

"鼎之轻重":九鼎的轻重,

"未可问也":是不可以询问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孙满对楚子》是先秦时期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文章记述了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后,在周朝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他,楚庄王询问九鼎大小轻重,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回应的故事。其主题是通过王孙满与楚庄王的对话,揭示了“德”与“霸”的矛盾,强调统治天下在于道德,而非武力,体现了周朝以德治国、天命不可违的政治理念。王孙满的回答从“德”字出发,以“德”抗“霸”,一语击破楚庄王的问鼎野心,立论如金石,坚不可摧;接着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鉴,讲述了鼎的来历和几易其主的过程,用以说明有德的君主才配有九鼎,才会拥有天下,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条理严密,涵蓄有力,与楚庄王的凶蛮直率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争不断,野心勃勃者层出不穷。被中原诸侯视作蛮夷之君的楚庄王,在历经长期争斗后,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边一些小国。他自恃羽翼丰满,竟耀武扬威地将楚军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还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其意图昭然若揭,妄图取而代之。周大夫王孙满敏锐地察觉到楚庄王问鼎背后吞并天下的野心,便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精妙言论,有力地挫败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都将九鼎视为传国重宝,九鼎象征着王权。后世便用“问鼎”来比喻有篡逆的野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先秦散文,也是一篇外交应对题材的文章。文章通过王孙满与楚庄王的对话,介绍了楚庄王问鼎周室的史实,以及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为核心的应对策略。文章表达了“德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强调了统治合法性在于德行而非武力,体现了周代“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

2. 分段赏析

春秋之际,周王权势衰微,诸侯相互争霸,野心勃勃之人不断涌现。地处偏远的南楚日益强大,楚庄王在长期征战后,凭借强大武力吞并周边小国,便率领楚军北伐伊川境内的陆浑之戎,随后移兵洛邑,在周王室境内进行军事演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周定王虽敢怒却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派遣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见面后,楚庄王未作寒暄,径直询问鼎的大小轻重,其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暴露无遗。王孙满忠诚且睿智,他的回答从容不迫又暗藏锋芒。他先以“德”抗“霸”,指出“在德不在鼎”,立论坚定;接着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例,讲述鼎的来历和传承,说明有德君主才配拥有九鼎和天下;进而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挫败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最后,王孙满又提及“天命”,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命运由天而定,无人能够改变。王孙满的回答,句句未直接针对楚庄王,却句句都在谴责他,既有力地打击了楚庄王,又巧妙地回应了对方,与楚庄王的蛮横无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霸”与“德”的矛盾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乐毅报燕王书》

下一篇:先秦·佚名《敬姜论劳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