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wēi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dēng
西
shān
cǎi
wēi
bào
bào
zhī
fēi
shén
nóng
xià
yān
shì
ān
guī
jiē
mìng
zhī
shuāi

译文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苗啊。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啊,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啊。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忽然消逝了啊,我的归宿在哪里呢。唉,我就要死了啊,命运多么衰微啊!

逐句剖析

"登彼西山兮":登上那西山啊,

# 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

"采其薇矣":采摘野豌豆苗啊。

# 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

"以暴易暴兮":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啊,

# 以暴易暴:意为周武王以暴虐替代了商纣王的暴虐。

"不知其非矣":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啊。

# 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忽然消逝了啊,

#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神农即传说中的炎帝。虞,即大舜。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忽,绝灭。

"我适安归矣":我的归宿在哪里呢。

# 适安归:归往哪里合适?

"于嗟徂兮":唉,我就要死了啊,

# 徂:往。或以为借为“殂”。死。,于嗟:叹词。于:一作吁。

"命之衰矣":命运多么衰微啊!

# 命之衰:生命垂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薇歌》相传为叔齐、伯夷临终绝笔,是先秦时期的歌谣。开篇两句看似白描般叙写二人于首阳山采薇果腹的日常,实则暗含“不食周粟”的决绝心志,质朴字句间蕴藏着坚如磐石的气节。中间两句直抒胸臆,将拒食周粟的缘由和盘托出。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个人际遇,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深沉喟叹。收尾两句更是振聋发聩,以“宁赴黄泉”的壮烈誓言,彰显出绝不屈从的铮铮傲骨,尽显其崇高气节与不屈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伯夷与叔齐乃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墨脱初之子,分别为长子与幼子。孤竹君生前有意传位于叔齐,待其离世后,叔齐恪守礼制,执意将君位让与伯夷。伯夷秉持谦让之德,坚辞不受,悄然远走;叔齐亦不愿违背兄长意愿,随之弃位而去,最终由孤竹君的次子承继大统。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秉持忠君守义之道,誓不食周朝之粟,最终在首阳山绝食而亡。 二人能在历史长河中备受尊崇,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他们淡泊名利,面对权位诱惑不为所动,以高洁品格诠释谦让美德;其二,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举持坚决反对态度。在伯夷、叔齐的观念里,臣子起兵攻伐君主,实属大逆不道的弑君行为,严重违背仁义准则。《采薇歌》便是二人临终之际,以生命为代价所留下的精神绝唱,字字句句皆为其毕生坚守的信念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属于咏史题材。开篇以质朴笔触描绘伯夷、叔齐于首阳山采薇果腹的场景,字里行间看似寻常,实则暗藏“不食周粟”的凛然大义;诗歌中段,诗人直陈拒食周粟的缘由,将内心坚守和盘托出;第五、六句转而抒发个人遭际,在岁月流转间,尽显生不逢时的喟叹;收尾两句更是以决绝之姿,彰显出宁赴黄泉也绝不与周妥协的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议论:以议论的笔触,道出不与周王朝合作的缘由。在伯夷、叔齐眼中,武王伐纣不过是以暴力取代暴力,并非凭借仁义治理天下,此等行径实不可取,而武王却对此不以为意。设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以感叹句回应设问,将“归向何处”的迷茫收束为对时代衰败的无奈——“命之衰”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周王朝“以暴易暴”导致世道沦丧的批判。赋:全诗以“赋”的手法开篇,直言“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用朴素的语言铺陈伯夷、叔齐隐居西山采薇而食的场景。

3. 分段赏析

歌谣起笔便直叙二人登上首阳山巅,采摘薇菜充饥的场景。运用赋的手法,语言直白如话,情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着绝不与周王朝同流合污的坚定抉择。采摘薇菜这一日常举动,恰似一份无声却有力的“耻食周粟”宣言,彰显着他们的气节与操守。三、四句以议论的笔触,道出不与周王朝合作的缘由。在伯夷、叔齐眼中,武王伐纣不过是以暴力取代暴力,并非凭借仁义治理天下,此等行径实不可取,而武王却对此不以为意。这四句旗帜鲜明地展现了二人的政治立场,“以暴易暴”四字,更是对新生的周王朝发起的犀利批判。至此,诗歌笔锋一转,进入全新层次,开始诉说二人所面临的个人历史悲剧。整首歌谣节奏抑扬,情感深沉,于“以暴易暴”的论断中,倾泻出对周朝的鄙夷与不屑;在“我安适归”的迷茫和“命之衰矣”的悲叹里,暗含着与周朝势不两立的鲜明立场,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采薇歌》既是一首直抒胸臆、毫无矫饰的抒情诗作,亦是一篇立场鲜明、议论犀利的政治诗篇。全诗将情感与哲理巧妙融合,在“以暴易暴”的犀利议论中,倾泻出对周朝的轻蔑与鄙弃;于“我安适归”“命之衰矣”的喟叹里,暗含着与周朝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其语言凝练简洁,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首尾遥相呼应,一气贯通;风格质朴无华,于平实之中见灵动之韵。关于该诗的思想内涵,核心聚焦于对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的评判。孔子从道德修养的维度,抽象地赞赏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实则变相否定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性。从政治视角审视,对伯夷、叔齐的推崇,本质上是宣扬忠于封建王朝的愚忠思想,这一观念虽契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却与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尽管《采薇歌》韵律婉转、情感深沉,在艺术表现上颇具感染力,但从思想价值层面考量,其传达的观念实难予以正面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郑子家告赵宣子》

下一篇:先秦·佚名《烈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