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麒麟脚蹄不踢人,
# 趾:足,指麒麟的蹄。,麟:麒麟,传说动物。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振振公子":仁厚有为公子们,
#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于嗟麟兮":你们个个像麒麟。
# 于嗟:叹美声。于,通“吁”,叹词。
"麟之定":麒麟额头不撞人,
# 定:通“顁”,即额头。
"振振公姓":仁厚有为公姓们,
#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于嗟麟兮":你们个个像麒麟。
"麟之角":麒麟尖角不伤人,
"振振公族":仁厚有为公族们。
# 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于嗟麟兮":你们个个像麒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以麒麟起兴,描写贵族形象,慨叹麒麟“不幸”,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者迫害贤人,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起兴:每章以“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开头,先描绘麒麟的脚趾、额头、犄角,再引出“振振公子”“振振公姓”“振振公族”。麒麟在《说苑》中是“含信怀义、步中规矩”的仁兽,诗人借麒麟的美好形象,暗喻贵族子弟应如麒麟般仁厚庄重,以祥瑞意象自然引发对贵族德行的赞美。重章叠句:三章句式基本相同,仅替换“趾、定、角”和“公子、公姓、公族”。“趾、定、角”从足部到头部,层层递进刻画麒麟全身;“公子、公姓、公族”从个体贵族扩展到家族、宗族,将赞美对象由一人延至整个贵族群体。每章结尾重复“于嗟麟兮”,通过反复咏叹强化赞叹语气,形成如乐歌般的回环节奏,情感在重复中逐层加深。多感官描写:“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是视觉描写,勾勒出麒麟稳健、端正的外形;“于嗟麟兮”是听觉描写,模拟众人同声赞叹的热烈场景。视觉上的神兽形象与听觉上的颂歌相互交织,借助叠章咏唱,让读者如见麒麟漫步绿野,如闻赞美之声此起彼伏,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用典:诗中“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化用《说苑》《荀子》等典籍中麒麟的典故,该典故载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步中规矩,择土而践”,是象征仁德与太平的仁兽,其“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温和举止兆示君主德行仁厚、天下安定。诗人以麒麟的脚趾、额头、犄角代指其整体,将“公子”“公姓”“公族”与麒麟的“仁厚”“威仪”相类比,如用麒麟“择土而践”的特质映射贵族子弟的仁厚,以“一角”的唯一性暗合贵族“天命所归”的尊贵身份,借典故的文化内涵含蓄表达对贵族“修德配天”的期望,赋予赞美以历史权威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三句以“麟之趾”起兴,引出“振振公子”形象。“麟”在古代被视为含信怀义、步中规矩的仁兽,其“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特性与“振振”(仁厚)公子形成叠印,如两幅美好画面交织:麒麟悠闲行走于绿野翠林的幻影中,公子微笑走来,仁兽与贤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末句“于嗟麟兮”以感叹收束,带着热烈情感冲口而出,凸显对公子仁厚品德的赞叹,视觉意象与赞叹之声初步营造出崇敬氛围。第二章:“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承首章结构,仅将“趾”换为“定”(额头)、“公子”换为“公姓”。“麟之定”延续对麒麟体貌的赞美,由“趾”至“定”的视角转换,形成对仁兽形象的复沓咏叹;“公姓”与“公子”义近,变文协韵以拓展赞美对象,指向公子所属的宗族群体。叠章手法使麒麟的庄重形象与宗族的仁厚之风再次叠加,“于嗟麟兮”的赞叹重复咏唱,强化了对贵族群体品德的肯定,听觉上的回环与视觉上的形象交织,让赞美之情更趋浓烈。第三章:“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进一步转换视角,以“麟之角”延续对麒麟的刻画,角为麒麟最具标志性的特征,象征其祥瑞与权威。“公族”与前章“公子”“公姓”构成宗族谱系的完整序列,将赞美范围扩展至整个公族。三章回旋往复,通过“趾—定—角”的体貌铺陈,完成对麒麟从整体到局部的全面礼赞;“公子—公姓—公族”的称谓变化,则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个体品德推及宗族群体。末句“于嗟麟兮”第三次激荡而起,视觉上麒麟形象的不断闪现与听觉上赞叹声的持续回荡相融合,最终营造出兴奋热烈的诗情画意,充分传递出对贵族群体如麒麟般仁厚、祥瑞的高度推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概恰能契合那些王公贵族的虚荣与自尊心理。
#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宋严粲《诗辑》
# “序以《关雎》之应得之。”“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叹之,言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而马蹄,然后为王者之瑞哉!”
宋朱熹《诗集传》
# 《麟趾》,美公族之盛也。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