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duàn
zhú
zhú
fēi
zhú
ròu

译文

去砍伐野竹,连接野竹。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逐句剖析

"断竹":去砍伐野竹,

# 断竹:砍伐竹子。

"续竹":连接野竹。

# 续竹: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

"飞土":打出泥弹,

# 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飞:发出。

"逐宍":追捕猎物。

# 宍:“肉”的古字。一作“肉”。,逐:追赶,猎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弹歌》是一首展现原始社会狩猎场景的二言诗,属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歌谣,收录于《吴越春秋》。此诗描绘了远古先民从制作工具到开展狩猎的整个历程,歌谣语句简短、音调急促,节奏轻快,两字构成一个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时急促的声响相互呼应;语言质朴且富有力量,由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既总结出制作和使用弹弓的流程,又体现出与自然抗争的豪迈气魄。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弹歌》属于上古歌谣,这类歌谣诞生于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早期,是《诗经》问世前民众的口头创作,因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作品流传至后世并被记载的数量极少。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通常具有字句简短、语言朴实、节奏明快的特征。《弹歌》收录于《吴越春秋》,该书有载,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向楚国射箭能手陈音请教弓弹的原理,陈音作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由东汉赵晔撰写,成书时间较晚,不过从《弹歌》的语言与内容来看,这首短歌极有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后经后人整理写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二言诗,也是一首狩猎诗。借制作工具和狩猎的“景象”,写出了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的豪迈气魄,还体现出歌谣短促明快的节奏和朴素有力的语言特点。

2. 分段赏析

制作工具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断竹”,也就是砍伐竹子。从这两个字中,读者仿佛能看到一群身披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繁茂的原始竹林边,手持骨刀、石斧砍伐一根根竹子的场景。“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里没有说明“断竹”之后如何削去枝丫、去除叶子、将竹子破成竹片,从画面的衔接来看,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存在一定的省略与过渡。这里的“续竹”,指的是用野藤等有韧性的植物将竹片两端连接起来,做成弹弓。到这里,狩猎工具就制作完成了。接下来便描写打猎的过程。打猎同样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发射出去。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没有提及,但从“续竹”到“飞土”,能推测出其间还有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可能是飞鸟,也可能是走兽,一旦打中,人们就会朝着猎获物跑去。“逐宍”就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宍”是古代的“肉”字,在这里代表飞禽走兽。依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这类狩猎工具,已经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了。当时的人类具体是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从留存的原始洞岩壁画、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方面,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它,后人才能看到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鲜活景象。

3. 作品点评

从艺术表现来说,这首歌虽只有八个字,却涵盖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不小,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较成功。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还处于雏形的体现。不过审美具有历史性,用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能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重要的是场景之中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黄歌《断竹》,质之至也。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 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

现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一册

# 《吴越春秋》所载越歌,率类汉篇。惟此歌质朴,殆是古代逸文。刘勰谓为黄歌,当别有据。

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看,可能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

现代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 倒是有些质朴的韵话,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反映的是原始人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 相传这是一首远古时代的猎歌。从作品语言和形式的古朴看,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它生动地再现了初民狩猎活动的真实图景,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全诗由四组动宾结构短语组成,整齐而简练。

现代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云汉》

下一篇:先秦·佚名《魏风·硕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