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茁者葭":从繁茂的芦苇丛,
# 葭:初生的芦苇。,茁:草木茂盛貌。
"壹发五豝":赶出一群母野猪。
# 豝:母野猪。一说两岁的兽。,五:五:虚数,表示数目多。,发:发矢。一说“驱赶”。,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
"于嗟乎驺虞":哎呀!猎人射技真高强!
# 驺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
"彼茁者蓬":从繁茂的芦苇丛,
# 蓬: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
"壹发五豵":赶出一窝小野猪,
# 豵: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于嗟乎驺虞":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 虞:
"《驺虞》":驺虞,
"《鹊巢》之应也":与《鹊巢》相对应。
"《鹊巢》之化行":《鹊巢》所倡导的教化得以施行后,
"人伦既正":人际关系便端正有序,
"朝廷既治":朝廷政治清明。
"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当天下完全沐浴在周文王的德政之中,
"则庶类蕃殖":万物繁衍生息,
"蒐田以时":狩猎活动也顺应时节规律。
"仁如驺虞":若君主能如《驺虞》般心怀仁德,
"则王道成也":王道政治便自然成就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狩猎赞歌。诗歌以简练笔触描绘了先秦田猎场景,通过“葭”“蓬”等植物意象展现猎场环境,运用“壹发五豝”“壹发五豵”的夸张手法,突显猎者技艺超群与丰收盛况,表达了先民对天地和谐、物阜民丰的朴素向往。
2. 写作手法
复沓:全诗共两章,结构完全对称,仅替换“葭”与“蓬”、“豝”与“豵”四字,其余句式完全重复。通过反复咏叹,强化对“驺虞”的赞叹之情,使主题更加鲜明。比兴:首章以“彼茁者葭”(茂盛的芦苇)起兴,次章以“彼茁者蓬”(繁茂的蓬草)起兴。以草木的蓬勃生长暗喻猎场丰饶,为下文“壹发五豝”的狩猎场景作铺垫。
3. 分段赏析
全诗分两章,各章三句。首章“彼茁者葭”之“葭”乃初生芦苇,以“茁”状其生机盎然,既显昂扬生命力,又点明田猎背景正值惠风和畅之时。当此天朗气清之季,草木疏朗而野兽丰腴,母猪隐没于茂密葭丛,猎人却能"壹发五豝",收获颇丰。次章“彼茁者蓬”之“蓬”为蓬蒿类草本,此处草木实为映衬之笔。狩猎场景移至蓬蒿丛生的旷野,天朗气清而草木疏朗,虽豵猪隐蔽难察,然“壹发五豵”仍得心应手。两章虽易地而猎,获兽数量不减,足证射手技艺超群。作者截取行猎两幕,以简约笔触摹绘出猎人挽弓射艺、收获颇丰的鲜活场景,深得以少胜多之妙。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或释“壹”为射出一箭;或谓“壹”非确指,仅表张弓射箭之举;或解“壹”为十二之数,“壹发”即连发十二矢;更有学者视作整饬车驾出猎的仪典。“豝”属母豕而“豵”为幼豕,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 文王之化,始于《关雎》,而至于《麟趾》,则其化之入人者深矣;形于《鹊巢》,而及于《驺虞》,则其泽之及物者广矣。盖意诚心正之功,不息而久,则其熏蒸透彻、融液周遍,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故序以驺虞,为鹊巢之应,而见王道之成,其必有所舒心矣。
宋朱熹《诗集传》
# 此为诗人美驺虞之官克称其职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