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宫":承宫,
# 承宫:东汉人。
"琅邪姑幕人":琅琊姑幕人,
# 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少孤":幼年丧父,
# 少孤:少,年少;孤,丧父。
"年八岁":在他八岁的时候,
"为人牧猪":帮别人放猪。
# 猪:一作豕。,牧:放牧。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
# 明:精通;懂得。
"授诸生数百人":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
# 诸:所有的。,授:传授;教。
"宫过其庐下":承宫从他屋前经过,
# 庐:屋,此指书舍。
"见诸生讲诵":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
"好之":感到很喜欢,
# 好:喜欢,爱好,喜好。
"因忘其猪而听经":因此忘记了他的猪,一心听徐子盛讲经书。
"猪主怪其不还":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
# 怪:对......感到奇怪。
"寻之":便去寻他。
# 寻之:一作求索。
"见而欲笞之":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
# 笞:用竹鞭鞭打。,欲:想要,欲望。
"门下生共禁":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
#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乃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
"因留宫门下":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
"樵薪执苦":承宫在那干苦活,
# 苦:干苦活。,樵薪:砍柴。
"数十年间":很多年后,
# 数:几。
"遂通其经":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励志寓言。介绍了承宫年少时丧父,八岁便帮人放猪,路过徐子盛讲经之处,因喜爱听经而忘记放猪,即便被猪主责罚也愿留在徐子盛门下,最终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樵薪苦学,精通了《春秋》经的故事,表达了勤奋能让人有所作为、学习须勤奋以及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此句点明了承宫的籍贯是琅邪姑幕,且幼年丧父,八岁时便开始帮别人放猪,展现了其早年生活的困苦与艰辛,为后文他的求学经历做铺垫。“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介绍了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经,并且教授众多学生,体现出徐子盛学识渊博、桃李满园,也为承宫接触知识创造了条件。“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描述承宫路过徐子盛的房舍时,看到学生们在朗诵经书,便被吸引,忘记了自己放猪的事情,一心沉浸在听经之中,突出了承宫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学上进的特点。“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猪的主人因承宫未按时回来而感到奇怪,便去寻找他,看到他在听经后想用竹鞭打他,这一情节反映出猪主人对承宫行为的惊讶和不解,也从侧面衬托出承宫对学习的专注。“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了猪主人,使承宫免受惩罚,从而得以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这一情节体现了学生们对承宫求学行为的认可和支持,也为承宫的学习之路提供了助力。“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承宫在徐子盛门下干苦活,如上山砍柴等,历经数十年,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体现了他学习过程中的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也揭示了勤奋是取得学问的关键这一主题。
上一篇:先秦·宋玉《高唐赋》
下一篇:先秦·佚名《出其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