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寝疾":曾子躺在床上,
# 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病":病危。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
# 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曾元、曾申坐于足":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
# 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童子隅坐而执烛":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 隅:名词作状语,在角落。
"童子曰":童仆说:“
"华而睆":华美而光洁,
# 华而睆:华美,光滑。华,美丽。睆,光泽。
"大夫之箦与":(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
# 箦:席子。
"子春曰":子春说:“
"止":住嘴!”
"曾子闻之":曾子听见这话,
"瞿然曰":惊惧地说:“
# 瞿然:惊叹的样子。
"呼":啊!”
"曰":(童仆又)说:“
"华而睆":华美而光洁,
"大夫之箦与":(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
"曾子曰":曾子说:“
"然":是的。
"斯季孙之赐也":那是季孙送的,
# 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我未之能易也":我没有来得及换啊。
"元":(曾)元,
"起易箦":(扶我)起来换竹席。”
"曾元曰":曾元说:“
"夫子之病革矣":您的病非常严重啊,
# 革:通“亟”,指病重。
"不可以变":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
# 变:在此指移动。
"幸而至于旦":(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
"请敬易之":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
"曾子曰":曾子说:“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你爱我不如他(童仆)。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
#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吾何求哉":我还有什么苛求啊?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我能得到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
# 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举扶而易之":(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
"反席未安而没":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 没:同:“殁”,死。,反:同“返”。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礼”为核心的文章,彰显儒家礼法的重要性。曾子一生守礼重于生命,弥留之际发现误用大夫专用席子,不顾病重坚持更换,称“得正而毙”方心安,换毕安然离世。文中他以生命践行礼法,言行合一的学者风范,成为后世守节的精神标杆。
2. 写作手法
白描:“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侍疾的场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人物的位置和状态。对比:曾元以“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来劝阻曾子,与曾子坚持易箦形成对比,衬托出曾子对“礼”的执着,突出了他克己服礼的精神。
3. 分段赏析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开篇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曾子病重卧床,乐正子春、曾元、曾申在旁侍奉,童子在角落执烛。通过对人物位置的描写,勾勒出一幅侍疾的场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童子的话引发了故事的关键情节,他直言床席华美,疑似大夫所用,子春急忙制止,而曾子听到后有所反应。童子的童言无忌与子春的紧张形成对比,也引起了曾子的注意,推动了情节发展。“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承认床席是季孙所赐且与自己身份不符,坚持要更换。曾元则以父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两人的对话体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和曾元的孝心中带有对实际情况的考虑,进一步展现了矛盾冲突。“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曾子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曾元的爱不如童子遵循礼法的爱,强调君子爱人以德,自己只求死得合乎礼法。最后众人扶起曾子更换床席,曾子在换席后去世。这部分突出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以他的死亡将这种精神推向极致,体现了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