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zhī
yòu
gǎi
wéi
shì
zhī
guǎn
huán
shòu
zhī
càn
zhī
hǎo
yòu
gǎi
zào
shì
zhī
guǎn
huán
shòu
zhī
càn
zhī
yòu
gǎi
zuò
shì
zhī
guǎn
hái
shòu
zhī
càn

译文

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得体,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衣衫。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晚餐。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美好,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袍。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菜肴。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舒展,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衫。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等他回家来我端上一桌丰盛的好饭。

逐句剖析

"缁衣之宜兮":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得体,

# 宜:合适。指衣服合身。,缁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敝予又改为兮":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衣衫。

# 改为:改制,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敝:同“弊”,破旧,穿破。

"适子之馆兮":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

# 馆:官舍,官署,客舍,住所。,适:往。

"还予授子之粲兮":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晚餐。

# 粲:粲: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还:归回。一说通“旋”,归来。

"缁衣之好兮":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美好,

# 好:指缁衣美好。

"敝予又改造兮":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袍。

# 造:制作。

"适子之馆兮":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

"还予授子之粲兮":等他回家来我捧上精美丰盛的菜肴。

# 粲: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一说“餐”的假借。

"缁衣之席兮":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舒展,

# 席:宽大舒适。古以宽大为美。

"敝予又改作兮":破了我又为他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衫。

"适子之馆兮":我送到他执教的书馆,

"还予授子之粲兮":等他回家来我端上一桌丰盛的好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缁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其主旨自古以来便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学界主流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认为此诗核心在于抒发好贤、礼贤的情感,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精神品格;其二,主张该诗属于家庭亲情题材,运用夫妻间朴实无华的日常话语,细腻入微地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对丈夫全方位、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从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来看,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均为四句,采用直叙其事的赋体写法,通过反复叠咏的形式深化情感表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章的最后两句完全相同,这种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诗歌在吟诵时呈现出一唱三叹、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郑风・缁衣》一诗,旧说多认为是赞美郑武公好贤之德的诗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郑笺》解释道:“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敎。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该诗虽在近现代《诗经》选本中鲜少出现,却常现于古代典籍。《礼记》便有“好贤如《缁衣》”和“于《缁衣》见好贤之至”的记载(转引自《诗集传》)。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为周幽王时的司徒,其子郑武公则为周平王时的司徒。故而,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的《郑世家》“述赞”中言:“厉王之子。得封于郑。代职司徒,《缁衣》在咏。”宋代朱熹于《诗集传》中写道:“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他似赞同此“旧说”。清代姚际恒、方玉润则认为这是“美武公好贤之诗”(《诗经原始》)。当代学者高亨亦认同此观点:“郑国某一统治贵族遇有贤士来归,则为他安排馆舍,供给衣食,并亲自去看他。这首诗就是叙写此事。”(《诗经今注》)至于郑国统治者是真“好贤”,还是政治手段,论者看法不一。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指出:“《缁衣》之诗,王子友(桓公)之工其术以歆天下者也。”(《诗广传》)意即,所谓“好贤”,不过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权术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家庭亲情诗。诗歌通过温馨的文字,体现了浓厚的亲情,展现出抒情主人公对家人细致入微的关怀。

2. 写作手法

复沓:三章中“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仅更换“宜”“好”“席”和“为”“造”“作”等字,反复咏叹妻子愿为丈夫制作、改制缁衣的心意;每章末句“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完全重复,强化了妻子对丈夫归来的期盼与深情,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律感。赋:全诗直叙妻子为丈夫制衣、盼其归的过程,如“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直接陈述妻子夸赞缁衣合身,承诺破旧后再改作,不借助比兴,直接铺陈其事,将妻子对丈夫的体贴之情直白展现。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宜”字形容黑色朝服极为合身,流露出抒情主人公对丈夫穿着的细致关注与由衷赞美。“敝予又改为兮”表明若朝服破旧,主人公甘愿重新制作,尽显体贴入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则是主人公对丈夫的温情叮嘱,盼其公事毕后归来试穿新衣,直白话语饱含深情。第二章:“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好”字再度强调朝服的得体,凸显主人公对丈夫外在形象的关切。“敝予又改造兮”,“改造”与首章“改为”同义,换词重申愿为丈夫制作新衣的心意,足见关怀深厚。末句“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与首章重复,加深情感表达,传递对丈夫的深切牵挂。第三章:“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席”字依然是对朝服合身的赞美,虽用词有变但表意相同。“敝予又改作兮”,“改作”与前两章“改为”“改造”语义相近,第三次坚定表达为丈夫制衣的决心,彰显深情不移。结尾“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的重复,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淋漓尽致展现出主人公对丈夫细致入微的体贴与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子之服缁衣也,甚宜,敝则我将为子更为之,且将适子之馆,还又授子以粲,言好之无已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只是改衣、适馆、授粲三事,写得绸缪缠绵。

清牛运震《诗志》

# “敝”字一句,“还”字一句,诗家折腰句之祖。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韩非《师旷撞晋平公》

下一篇:先秦·屈原《九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