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èi
zhōng
xián

朝代:清作者:张洵佳浏览量:3
wèi
yān
shān
nüè
shí
shì
tài
chǐ
zǎi
xiàng
wéi
jiā
jiǔ
qīng
zuò
shēng
biàn
jiǔ
zhōu
shì
cóng
fēng
lián
chǐ
wáng
zhí
shì
rén
xīn
xìng
ér
zōng
xiǎng
guó
nián
zhǐ
shòu
寿
kǎo
shén
zōng
huò
zhuāng
liè
fèn
tiān
zhū
tiān
xià
kuài
wēi
wēi
jiǔ
qiān
suì
tián
gōu
dài
nián
fèng
shōu
zàng
zhǐ
fǎn
chū
xīn
dāng
zuò
zhōng
liáng
shì
shì
niù
ér
fǎn
fān
nán
jiū
yún
fāng
cùn
luàn
diān
dǎo
zhì
kāi
mén
yíng
chuǎng
wáng
míng
zuò
jìng
wáng

译文

当魏忠贤煽动暴虐统治的时候,士大夫们太不知羞耻了。内阁首辅沦为他的家奴,九卿甘当他的义子。为他歌功颂德的生祠遍布全国,整个天下都盲目跟风效仿。不仅士大夫的廉耻丧失殆尽,简直是人心的彻底死灭。所幸明熹宗即位,但他在位仅七年便去世了。寿命之长堪比明神宗,这祸乱哪会有尽头。崇祯帝奋力执行天罚诛杀魏党,天下人无不拍手称快。曾经权倾朝野、被尊为“九千岁”的魏忠贤,最终死在了荒野的沟渠之中。为何到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朝廷突然下发了收殓安葬他的诏书。难道是他违背了一贯的狠毒初心,竟被朝廷视为忠良。这件事违背常理又离奇反常,反复无常实在难以推测其中缘由。即便说当时决策混乱,也不至于荒唐到这种地步。最终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明朝的国运就此彻底终结。

逐句剖析

"魏阉煽虐时":当魏忠贤煽动暴虐统治的时候,

"士夫太无耻":士大夫们太不知羞耻了。

"宰相为家奴":内阁首辅沦为他的家奴,

"九卿作义子":九卿甘当他的义子。

"生祠遍九州":为他歌功颂德的生祠遍布全国,

"举世从风靡":整个天下都盲目跟风效仿。

"不特廉耻亡":不仅士大夫的廉耻丧失殆尽,

"直是人心死":简直是人心的彻底死灭。

"幸而熹宗立":所幸明熹宗即位,

"享国七年止":但他在位仅七年便去世了。

"寿考跻神宗":寿命之长堪比明神宗,

"其祸伊胡底":这祸乱哪会有尽头。

"庄烈奋天诛":崇祯帝奋力执行天罚诛杀魏党,

"天下快无比":天下人无不拍手称快。

"巍巍九千岁":曾经权倾朝野、被尊为“九千岁”的魏忠贤,

"填死沟壑里":最终死在了荒野的沟渠之中。

"何以迨末年":为何到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

"忽奉收葬旨":朝廷突然下发了收殓安葬他的诏书。

"岂其反初心":难道是他违背了一贯的狠毒初心,

"当作忠良视":竟被朝廷视为忠良。

"此事拗而奇":这件事违背常理又离奇反常,

"反翻难究拟":反复无常实在难以推测其中缘由。

"即云方寸乱":即便说当时决策混乱,

"颠倒何至此":也不至于荒唐到这种地步。

"开门迎闯王":最终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

"明祚竟亡矣":明朝的国运就此彻底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魏忠贤》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围绕明末宦官魏忠贤乱政展开,揭露其专权时的黑暗:士大夫毫无廉耻,宰相称家奴、九卿认义子,生祠遍布全国,世风败坏至“廉耻亡、人心死”。诗中先写熹宗在位短暂,魏忠贤本应祸患无穷;后转折写崇祯诛杀魏阉,天下称快,却在其末年出现“收葬”荒诞事,质疑其反复无常。最后指出这种乱象加速了明亡。全诗语言直白犀利,通过直叙历史事件与对比,批判宦官乱政的危害与士大夫的无耻,主题鲜明,情感激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直斥核心矛盾。“魏阉”二字已带贬斥,点明魏忠贤作为宦官乱政的本质;“士夫太无耻”则总括官僚群体的丑态——“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以身份与行为的剧烈反差,揭露官员对魏忠贤的谄媚已突破人伦底线,画面感极强,令人触目惊心。“生祠遍九州,举世从风靡。不特廉耻亡,直是人心死。”进一步渲染祸患之深。“生祠遍九州”说明魏忠贤的淫威已渗透全国,连各地都为其立祠供奉;“举世从风靡”强调这种荒诞风气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全民跟风。“不特廉耻亡,直是人心死”则递进批判:表面是官员无耻,实则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良知被彻底摧毁——廉耻是底线,人心是根本,二者皆丧,明朝的气数已危如累卵。“幸而熹宗立,享国七年止。寿考跻神宗,其祸伊胡底。”以假设转折,暗藏历史反思。熹宗在位仅七年便早逝,若他寿命更长,魏忠贤的权势将更难遏制,“其祸伊胡底”的反问,既庆幸熹宗早逝避免了更糟局面,也暗示魏忠贤之祸若持续,后果不堪设想。“庄烈奋天诛,天下快无比。巍巍九千岁,填死沟壑里。”笔锋一转,写崇祯帝诛杀魏忠贤的大快人心。“奋天诛”突出正义力量的果断,“天下快无比”直述民众的痛快;而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岁”最终“填死沟壑”,与前文“生祠遍九州”形成强烈反差,暗含“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讽刺。“何以迨末年,忽奉收葬旨。岂其反初心,当作忠良视。”笔调陡然冷峻,抛出历史疑案:魏忠贤死后不久,崇祯为何突然下旨收葬?难道是皇帝反悔,将其视为忠良?连续追问打破表面的“善恶有报”,暗示事件背后可能存在隐情,引发读者对历史复杂性的思考。“此事拗而奇,反翻难究拟。即云方寸乱,颠倒何至此。”进一步强化矛盾的离奇。“拗而奇”概括事件不合常理,“反翻难究拟”指出其反转之突兀难以解释;即便猜测是崇祯“方寸乱”(,也无法理解为何对魏忠贤的态度会从诛杀转为收葬,这种矛盾更添历史的扑朔迷离。“开门迎闯王,明祚竟亡矣。”收束全诗,将魏忠贤之祸与明朝灭亡直接关联。魏忠贤虽死,但其乱政留下的烂摊子未清,加上后续统治失当,最终导致李自成破京、明朝覆灭。一句“竟亡矣”以沉重的叹息,完成从批判奸宦到反思亡国的主题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钱孟钿《青门柳枝词》

下一篇:清·沈纕《虞美人 窗前燕支桃盛开,而人面桃未放,戏拈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