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莽苍饶荆榛":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
# 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多用以形容荒芜景象。,饶:多。,莽苍:形容景色苍迷茫。一作“苍茫”。
"驱马荒城愁杀人":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己。
"魏王宫观尽禾黍":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
# 禾黍:悲悯故国破败之意。《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宫观:宫殿。观,一作“馆”,一作“殿”。
"信陵宾客随灰尘":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 随:敦煌选本作“无”。,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食客三千人。”
"忆昨雄都旧朝市":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
# 朝市:朝廷和市集。古代都城布局,前为朝廷,后为集市。,雄都:雄伟的都城,指大梁。敦煌选本作“雄图”。
"轩车照耀歌钟起":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 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音乐歌舞之声。,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
"军容带甲三十万":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
# 带甲:披甲的武士。,军容:指军队和军人的礼仪法度、风纪阵威和武器装备。
"国步连营一千里":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 一千:明活字本作“五千”。,连营:扎营相连。营,一作“衡”。,国步:指国土面积。
"全盛须臾哪可论":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
# 论:言说。
"高台曲池无复存":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 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但见狐狸迹":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
# 迹:一作“窟”。,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
"古地空余草木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天色已晚,草木凋零,
# 摇落:凋残,零落。
"抚剑悲歌对秋草":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 抚剑:敦煌选本作“倚剑”。
"侠客犹传朱亥名":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
#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行人尚识夷门道":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 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此指侯嬴。
"白璧黄金万户侯":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
# 白璧黄金:指虞卿。
"宝刀骏马填山丘":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
"往来唯见水东流":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 水:指开封城南的汴水。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描绘了大梁古城的今昔变化,借古讽今,表达了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蕴含了对现实的思考与忧虑。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诗中“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等句,描绘出大梁古城荒芜破败之景,荆榛丛生、宫观倾颓、禾黍遍野,用衰败的自然与人文景象,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感情基调,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历史沧桑巨变。对比:诗中把昔日大梁城的繁华鼎盛,如信陵君礼贤下士、宾客云集,魏王宫观的宏伟壮丽,与眼前的荒芜、破败进行鲜明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萧条形成强烈反差,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也暗含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喟叹,体现出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幻莫测。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这几句,描绘了大梁城曾经作为雄都时,街市上轩车华丽,歌钟齐鸣,军队威武雄壮,营垒连绵千里的盛大、热闹景象,“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一片荒芜破败,杂草丛生,宫殿荒废,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通过对大梁城昔日乐景的描绘,与眼前的衰败之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铺垫:诗中对大梁古城荒败景象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悲剧的叙述,都为后文“万事反复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的感慨做铺垫,使得诗人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议论与抒情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沉感慨和对世事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全诗共二十句,以四句为一个转韵单元,自然划分为五个段落。整首诗聚焦古都的荒芜之态,开篇便以细腻笔触描绘诗人策马穿行荒城的所见所感:缓辔徐行间,荆棘漫野、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已长满禾黍,曾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及其麾下三千食客,亦早已烟消云散,化为尘埃。此段起笔苍劲雄浑,以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苍凉的荒城图景,率先将满目萧索的强烈视觉冲击传递给读者,不仅奠定了全诗基调,更如画卷首章般统摄全篇。虽着墨于当下“今”景,然“魏王宫观”“信陵宾客”等意象已悄然暗含“昔”事,在今昔交错的映照下,眼前的荒芜更显触目惊心。第二段则转入对往昔的追忆,与首段形成鲜明对照:雄都朝市间,轩车往来如织,歌钟之声此起彼伏,尽显繁华盛景;彼时魏国拥三十万精锐之师,疆域方圆千里,尽显国势强盛之态。这种今昔比照,不仅为第一段的荒凉之景赋予了厚重的历史背景,更让古城昔日与当下的反差跃然纸上。第三段既承接第二段的繁华追忆,又呼应首段的现实图景,将笔触从往昔拉回当下:曾经高敞的舞榭歌台、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断壁残垣间,唯有狐狸奔窜、草木凋零,枯枝在风中摇曳。这与第二段的热闹喧嚣形成强烈反差,而“高台曲池”自身的今昔变化,也构成了独特的对比张力。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借“摇落”“秋草”等意象遥应首段,看似在描摹眼前之景——游侠口中仍传颂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传奇故事,路人尚可辨认出向信陵君举荐朱亥的老者侯嬴曾居住的大梁东门故道。实则仍是对往昔的追思,物是人非的怅惘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浓烈。诗至末段,作者由朱亥、侯嬴联想到虞卿。这位曾获赵王白璧黄金赏赐,骑骏马、佩宝刀,却最终困厄于大梁的贤士,如今也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汴水依旧悠悠东逝。这些往昔的人物与故事,与眼前古城的衰败荒芜形成强烈碰撞。全诗通过今昔场景的反复交错、层层对比,在章法上既跌宕起伏、变化有致,又脉络清晰、一气贯通。兴亡盛衰的慨叹,如奔涌的潮水般从字里行间倾泻而出,直击读者心扉,令人感慨万千。
4. 作品点评
诗人深谱情景交融之妙,将兴亡之叹与身世之感,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从鲜明的意象中自然流淌。在音韵与对仗方面,全诗以四句为一转韵单元,第一、三、五段押平声韵,第二、四段押仄声韵,平仄交替,形成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句式以散行为主,除第五段外,每段前两句散行,后两句对仗,散偶相间。正如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所言,这种写法“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邢昉在《唐风定》中也评价其“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严谨的韵律与工整的对仗,与诗中豪健深沉的兴亡之叹相得益彰,使诗歌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 周珽曰:游心千古,似佃似渔,精华所萃,结为奇调,凭吊诗之绝唱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邢昉曰: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
明邢昉《唐风定》卷九
# 开后人故迹凭吊诗之法门。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一结多少感慨!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起二句伉爽,“魏王”二句衍,“忆昨”四句推开,“全盛”句折入,“暮天”句入己。以下重复感叹,自有浅深,而气益厚,韵益长,反复吟咏,久之自见。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白居易《阴雨》
下一篇:唐·油蔚《赠别营妓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