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yóu
yu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xíng
jiāng
tóu
huí
chí
chí
shàng
yóu
xiāo
liáng
fēng
shuāi
bìn
shuí
jiào
huì
shí
qiū

译文

独自在曲江的岸边行走、自言自语,骑着马缓缓地登上乐游原。萧瑟的凉风,还有我衰老的鬓发,是谁让我在这同一时刻感受到秋意。

逐句剖析

"独行独语曲江头":独自在曲江的岸边行走、自言自语,

"回马迟迟上乐游":骑着马缓缓地登上乐游原。

"萧飒凉风与衰鬓":萧瑟的凉风,还有我衰老的鬓发,

"谁教计会一时秋":是谁让我在这同一时刻感受到秋意。

# 计:一作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秋日登乐游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821年作于陕西省西安市,彼时白居易家居乐游原。诗中描绘他独自策马在曲江头游玩,随后缓缓登上乐游原的情景。前两句叙事,以“独行独语”“回马迟迟”勾勒出诗人孤独的状态与迟缓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惆怅。后两句触景生情,秋风萧瑟,诗人看着自己的衰鬓,感慨秋景与自身的衰老在同一时刻出现,满腹苍凉。此诗运用白描手法,简洁质朴地呈现诗人的行踪与心境。它不仅是诗人彼时心情的写照,还体现出曲江风物对白居易的深刻影响。他将对曲江的情感融入到后续创作及为官治理中,使曲江文化在中唐绽放光彩,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立秋日登乐游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他五十岁时,独自在曲江边行走,一路自言自语,心情却未能得到舒展。考虑到曲江和乐游原皆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或许能排遣心中的郁结,他便跨马前往乐游原。在这特殊的立秋日,身处名胜,复杂的心绪促使他写下此诗,以抒发当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描绘了诗人在立秋日独自骑马于曲江头徘徊,后缓缓登上乐游原的情景,展现了秋天萧飒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自己衰老的鬓发。借秋日乐游原及曲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驱散的苍凉之感,同时也体现出曲江的风物对诗人影响深远,诗人融入曲江文化,使其在中唐达到新高度。

2. 写作手法

记叙:诗开篇“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直接叙述自己在立秋日独自在曲江头徘徊,而后慢慢骑马登上乐游原的经历,清晰展现出诗人的行动轨迹。寓情于景:“萧飒凉风与衰鬓”一句,将秋天萧飒的凉风这一景象与自己衰老的鬓发相融合,把内心的苍凉之感寄寓在景物之中,借自然之景与自身外貌之景,含蓄地表达出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惆怅。设问:尾句“谁教计会一时秋”运用设问手法,自问是谁让秋风、衰老之态同时出现,引起读者思考,强化了诗人对时光变迁、自身境遇的感慨之情。

3. 分段赏析

《立秋日登乐游园》第一句“独行独语曲江头”,“独行独语”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孤独的形象,无人相伴,只能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语言的炼字角度来看,这两个词简洁而有力地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惆怅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回马迟迟上乐游”,“迟迟”一词精妙地表现出诗人回马登上乐游原时迟缓的状态,仿佛在刻意放慢脚步,不愿面对某些思绪,从内容主题角度,暗示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沉重,也进一步烘托出孤独的氛围。第三句“萧飒凉风与衰鬓”,从形象角度,描绘出萧瑟的凉风与自己斑白的鬓发,将自然之景与自身形象相结合,借景抒情。“萧飒”一词渲染出秋风的凄冷,与诗人逐渐衰老的鬓发相互映衬,抒发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第四句“谁教计会一时秋”,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境遇与秋景在同一时刻交汇的无奈与感慨,深化了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主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满腹的苍凉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

下一篇:唐·佚名《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豫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