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mǎn
yǎn
shāng
xīn
dōng
jǐng
shān
hóng
shù
biān
duō
zhòng
xuān
xiàn
xiāng
lèi
zhāng
shuǐ
dōng
liú

译文

冬天来临,景物一片平和的景象,而我满眼的伤心,山上的红树枯萎,落叶纷飞,不远处,寺庙特别多。仲宣楼上,我无限的思念家乡,泪水直流,白云在蓝天浮动,楼下的漳江水付诸东流。。

逐句剖析

"满眼伤心冬景和":冬天来临,景物一片平和的景象,而我满眼的伤心,

# 伤心:唐人俗语,义近非常、极端。

"一山红树寺边多":山上的红树枯萎,落叶纷飞,不远处,寺庙特别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仲宣楼上,我无限的思念家乡,泪水直流,

# 仲宣:即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

"漳水东流碧玉波":白云在蓝天浮动,楼下的漳江水付诸东流。。

# 漳水:即漳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远望》为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系元和七年(812)于江陵所作。当年十月,元稹前往襄阳拜谒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诗中既寄寓遭贬的沉郁心绪,又借王粲自喻,将贬谪之伤与思乡之愁交织,以凝练笔触倾诉对故乡的深切怀思,蕴含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远望》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冬日远望时所见的冬景、红树绕寺之景,借“漳水东流”的画面营造出悠远意境,通过“仲宣”典故的运用,体现了诗人贬谪之悲,最终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借冬季整体的伤心之景以及寺边红树这一独特景观,烘托出内心的伤感与思乡之情。“漳水东流碧玉波”,借漳水东流之景,进一步抒发思乡愁绪,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用典:“仲宣无限思乡泪”,运用王粲(字仲宣)思乡的典故,王粲曾作《登楼赋》抒发思乡之情,诗人以其自比,直接表明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有深度和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句“满眼伤心冬景和”:诗人远望,映入眼帘的是冬季的景色,“伤心”二字直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明冬季的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字使冬景的描述更具整体感,展现出一幅令诗人忧愁的冬景画面。次句“一山红树寺边多”:在这令人伤心的冬景中,寺边却有许多红树,红树的艳丽色彩与冬季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没有减轻诗人的愁绪,反而更加触动诗人内心,增添了伤感之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三句“仲宣无限思乡泪”:诗人以王粲自比,王粲因思乡而流下无尽泪水,诗人借此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无限的思乡之情,使思乡的情感更加具体可感,点明诗歌主题。末句“漳水东流碧玉波”:诗人看到漳水向东流淌,泛起碧玉般的波浪。东流的漳水,不仅是眼前之景,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思乡愁绪的绵延不绝,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情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4. 作品点评

《远望》作为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在短小篇幅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首句“冬景和”三字以简驭繁,既勾勒出冬日特有的萧索气象,又暗含诗人彼时的心境。次句“红树寺边多”通过色彩鲜明的意象叠加,将红叶与古寺并置,既呈现出视觉上的对比美感,又隐隐透露出疏离尘世的寂寥。后两句笔锋陡转,以“漳水东流”的永恒意象引发时空浩叹,巧妙化用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将个人遭贬江陵的身世之感与历史文人的羁旅情怀相勾连。全诗以景语起兴,以情语收束,在空间维度的延展中完成情感升华,既体现了唐代绝句含蓄凝练的特质,又展现出诗人将个人遭际融入山水书写的创作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邺《途中寄友人》

下一篇:唐·佚名《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