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yu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wàn
qīng
guāng
tiān
chóu
hèn
rào
tiān
shuí
rén
lǒng
wài
jiǔ
zhēng
shù
chù
tíng
qián
xīn
bié
shī
chǒng
guī
yuàn
lǎo
jiàng
shàng
lóu
shí
zhào
rén
cháng
duàn
yín
chán
yuǎn
zhī

译文

看到万里明亮的月光,不要见月便心猿意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驰骋想象,便会平空生出许多愁恨,这许多愁恨几乎遍绕天涯。谁在陇上之外长久地驻守边塞,在哪个庭院之前,就要迎来同亲人的分离。被人抛弃的姬妾,在这天夜里回到自己的老家,被拘留在异国的老将军,登上楼台远望自己的家乡。圆月照着多少人怀着离愁别恨,伤心到了极点地过中秋,明亮的圆月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逐句剖析

"万里清光不可思":看到万里明亮的月光,不要见月便心猿意马展开想象的翅膀,

# 不可思:不可思议。

"添愁益恨绕天涯":假如驰骋想象,便会平空生出许多愁恨,这许多愁恨几乎遍绕天涯。

# 天涯:天之边际,泛言边远荒僻之地。,绕:围绕。,益:一作足。

"谁人陇外久征戍":谁在陇上之外长久地驻守边塞,

# 征戍:远行防守边疆。古代中原王朝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越过陇山意味着从军征戍。故“陇外征戍”是典型的恨事。,陇外:陇山之外。

"何处庭前新别离":在哪个庭院之前,就要迎来同亲人的分离。

# 庭前:院子里。

"失宠故姬归院夜":被人抛弃的姬妾,在这天夜里回到自己的老家,

# 归院夜:夜间回到自己住的寂寞院落之时。,失宠故姬:失去帝王宠爱的后妃姬妾一类女子。

"没蕃老将上楼时":被拘留在异国的老将军,登上楼台远望自己的家乡。

# 没蕃老将:流落沉沦于异国的老将。如汉之李陵等。月光并照蕃汉,尤能勾动这些身处异国之人的故园之思。

"照他几许人肠断":圆月照着多少人怀着离愁别恨,

# 几许:几多,多少。

"玉兔银蟾远不知":伤心到了极点地过中秋,明亮的圆月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 玉兔银蟾:指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月》通过刻画不同人物在中秋夜的境遇来反映人间的愁苦。首联描绘中秋万里清光,非但未给人带来愉悦,反而增添愁恨,且愁绪如月光般绕遍天涯;颔联以设问的方式,点明陇外征戍者与庭前新别离者在中秋夜的愁苦;颈联分别勾勒出失宠故姬归院、没蕃老将上楼时面对明月的哀伤场景;尾联感慨明月不知使得多少人肝肠寸断。全诗借中秋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不同遭遇之人的深切同情,全方位展现出人间形形色色的离恨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年),彼时的白居易正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以江州司马的身份蛰居于此。这段时期,对白居易而言,可谓是命运的低谷,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如阴霾般笼罩着他。而《中秋月》一诗,便是他在这般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宣泄与流露。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心中那无尽的愁绪与深沉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怀人诗。诗中描绘了中秋之夜万里清辉的景象,通过陇外征戍之人、庭前别离之人、失宠故姬、没蕃老将等不同人物在中秋月下的境遇,体现了人间的种种离愁别恨与哀怨,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悲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些饱受离别、失意之苦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以“万里清光”的中秋月为背景,通过描写明月照耀下不同人物的境遇,如陇外征戍之人、庭前新别离者、失宠故姬、没蕃老将等,将人物的离愁别恨与明月相融合,借中秋月抒发了人间的种种哀怨与悲愁,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对比: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团圆欢聚的场景,但通过描写各种不能团圆的人物的失意与愁苦,与人们心中中秋应有的团圆欢乐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悲伤与孤独,强化了主题。虚实结合:诗中的明月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而由明月引发的对陇外征戍、庭前别离、失宠故姬、没蕃老将等不同人物的想象与联想,是虚写。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容,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起笔,诗人宛如一位洞悉世事的长者,以一种冷峻的口吻,给满心期待中秋欢乐的人们兜头浇下一盆冷水。他告诫道,中秋之夜,当面对那洒下万里清光的圆月时,切不可肆意遐想团圆欢聚之事,也莫要满心期许纵情欢乐。因为这般念头,往往会无端滋生出诸多烦恼,乃至愁苦怨恨。从这样别具一格的开篇,便能清晰洞察,诗人此首中秋诗作,并未落入书写团圆欢庆的俗套,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专注于刻画那些失意之人在中秋佳节的怅惘心境。颔联之中,诗人精心选取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秋失意实例。其一,是身处边塞之外,常年戍守边疆的离人。他们肩负着保卫家国的重任,却无奈长期与家人天各一方。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之时,他们只能在遥远的塞外,对着明月遥寄思念。这般长久的离别,或许数年、甚至数十年都难以与家人相聚一次。其二,则是刚刚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这些事例并非个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真实反映出许多人在中秋团圆之际的无奈与悲伤。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满足,笔锋一转,继续挖掘那些更为特殊的失意故事。颈联所举的两个事例,与颔联的普遍群体不同,聚焦于更为特殊的人物。其一为失宠后落寞归院的故姬,在中秋团圆的喜庆氛围中,往昔的荣宠不再,独留她在清冷的庭院中黯然伤神;其二是流落番邦、暮年才得以归乡上楼的老将,历经沧桑的他,面对中秋明月,心中满是复杂的愁绪。诗人将普遍事例与特殊事例相互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出在中秋佳节,众多人无法团圆的现实,极大地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尾联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精准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中秋那高悬的明月,并非如人们所期盼的那般充满欢乐意趣,反而弥漫着一片惨淡的气息。这般独特的视角与立意,绝非普通诗人所能企及,充分彰显出诗人立意的高妙与深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结构布局上堪称精妙绝伦,犹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般紧凑严谨。开篇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深沉压抑的基调。颔联与颈联顺势展开,诗人宛如一位洞察世情的讲述者,娓娓道来四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失意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如同一组生动的画面,紧密围绕首联的观点徐徐铺陈开来,有力地佐证了面对中秋清光肆意遐想只会徒增烦恼这一说法。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以凝练的语句对全诗进行收束,精准无误地亮出主旨,将人间中秋佳节诸多无法团圆的悲苦与无奈全盘托出。整首诗从开篇的告诫,到中间的事例铺陈,再到最后的主旨升华,过渡自然流畅,衔接毫无破绽,一气呵成,仿佛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尽显诗歌结构的天衣无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四句皆述人之失意者,末乃谓照人肠断,月实不知,即所谓雌、雄风者也。

元诗论家方回《瀛奎律髓》

# 章法奇。

明学者冯舒《瀛奎律髓》

# 诗境平熟。

清诗人查慎行《瀛奎律髓》

# 起得称,“不可思”活。中二联相敌;三、六更佳。结亦灵。

清学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添愁益恨”四字复。好在近情,而俗处亦在近情。

清文学家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此诗开宕,写尽人间有愁之人。中二联句式自创,后人沿袭者甚多。只第七句总似有意。

现代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

# 中四句皆承首二句,分写征夫、思妇、故姬、老将望月伤怀。对仗工切,句法独特。“添愁益恨”四字,为其关钮。末二句则一反此意,谓照人肠断,月实不知,乃人自愁。翻出新意,感慨自深。诗写人间失意之人,亦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

现代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存殁口号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长江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