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xiāng
shān
·
·
·qí

朝代:清作者:爱新觉罗·弘历浏览量:4
xiǔ
宿
lín
tǐng
xīn
qíng
yǎn
dài
huán
jǐn
huái
怀
guān
shì
chéng
xìng
dào
xiāng
shān
màn
mǎng
yān
sōng
dài
pān
bàn
nián
yōu
shāo
xīn
xián

译文

隔夜的雨水滋养着像鱼鳞般的田间小路,雨后初晴,(远处山峦)像被青黑色发髻遮掩。心怀忧虑地观察农事,乘着重游的兴致来到香山。在蔓草中穿过烟雾前行,手扶孤松,松针上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半年来在忧愁中度过,这个时候心境稍稍闲适。

逐句剖析

"宿雨滋鳞町":隔夜的雨水滋养着像鱼鳞般的田间小路,

"新晴罨黛鬟":雨后初晴,(远处山峦)像被青黑色发髻遮掩。

"廑怀观穑事":心怀忧虑地观察农事,

"乘兴到香山":乘着重游的兴致来到香山。

"蔓莽破烟步":在蔓草中穿过烟雾前行,

"孤松带露攀":手扶孤松,松针上还带着晶莹的露水。

"半年忧里度":半年来在忧愁中度过,

"此际稍心闲":这个时候心境稍稍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香山·其一》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所作的一首律诗。诗歌描写了雨后初晴时游览香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半年忧愁之后获得片刻悠闲的心情。首联勾勒雨后景致,显清新生机。颔联由心系农事转而生游兴,显其兼顾政务与情志的身份。颈联以“破烟”“带露”写山间跋涉之景,富野趣。尾联“稍”字显忧愁暂歇的微妙心境,与景呼应。全诗语言自然,情景交融,展现了出游时的心境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宿雨滋鳞町,新晴罨黛鬟”,前句中的“宿雨”点明是隔夜的雨水,并非骤雨,它轻柔地浸润着“鳞町”——那些田间小路因地势起伏和田垄分割,远看如鱼鳞般排列,经雨水冲刷后,泥土的湿润感更显真切,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后句“新晴”写出雨停转晴的瞬间变化,阳光穿透云层洒向远山,“黛鬟”以女子青黑色的发髻作比,既写出山峦的青郁色泽,又暗合其起伏的轮廓,像发髻般错落有致,雨后的山雾尚未散尽,与阳光交织,让山峦更显朦胧而富有层次,整个画面透着雨后初晴的通透与生机。​“廑怀观穑事,乘兴到香山”,“廑怀”二字可见作者对农事的关切,并非泛泛提及,而是带着一份凝重的心思,或许是担忧雨水对农作物的影响,或是牵挂百姓的收成,这份对农事的在意,显露出作者日常对民生的关注。而“乘兴”则转折出另一种心绪,雨后的好天气驱散了些许沉郁,让出游的兴致油然而生,从心系农事到赴香山畅游,既体现了作者身份中兼顾政务与个人情志的两面,也让出游的缘由更显自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情之所至。​“蔓莽破烟步,孤松带露攀”,“蔓莽”描绘出山间蔓生的野草杂乱而繁茂的状态,“破烟”则写出烟雾弥漫中穿行的动态,人在其中行走,需拨开或绕过蔓草,脚下或许还有湿滑的泥土,烟雾的朦胧让视线受限,更添几分探路的趣味。“孤松带露攀”中的“孤松”透着苍劲之感,独立于山间,而“带露”说明晨露未晞,攀爬时指尖或许会触到松针上的露水,冰凉的触感与松皮的粗糙形成对比,既写出游览时的具体动作,也暗藏着在自然中跋涉的细微体验,让整个过程更显真实可感。​“半年忧里度,此际稍心閒”,“半年忧里度”直白道出此前的状态,这“忧”或许关乎政务烦扰,或许关乎民生百事,并非一时的小愁绪,而是积压了许久的沉郁,让日子过得颇不轻松。“此际稍心闲”中的“稍”字用得贴切,说明这份闲适并非彻底的放松,只是暂时的舒缓,是在游览香山的过程中,被山间的清新景致所感染,此前的忧愁被暂时搁置,内心泛起一丝难得的轻快,这种从忧到闲的转变,没有刻意的渲染,却真实反映出此刻心境的微妙变化,与眼前的宁静景色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庄棫《蝶恋花·绿树阴阴晴昼午》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