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风流子·送春

朝代:清作者:李雯浏览量:3
shuí
jiào
chūn
rén
jiān
hèn
chǔ
wèn
xié
yáng
jiàn
huā
tuì
cán
hóng
yīng
shāo
nóng
绿
liáng
wǎng
shì
chén
hǎi
máng
máng
fāng
xīn
xiè
jǐn
suō
tíng
jiù
zhī
shè
yuè
lǎn
xīn
zhuāng
shù
shēng
jué
jīng
mèng
lán
sān
chǐ
kōng
chóu
cháng
dōng
jūn
pāo
rén
huí
tóu
chù
yóu
shì
chí
táng
liú
xià
zhǎng
yáng
shuí
xíng
xiǎng
zhé
liǔ
shēng
zhōng
chuī
lái
jìn
luò
huā
yǐng
hái
xiāng
nán
zūn
qīng
sòng
duō
shǎo
xuān
liáng

译文

是谁让春天离开的?人间的怨恨,惟有对斜阳发问:你在何方?看腥红的花儿凋谢,莺儿捎来浓浓的绿荫;想想过往的情事,只是人海茫而已。美好的理想已幻灭,还是停下手中的织布锦梭吧,也不愿对着镜子打扮。杜鹃的几声哀鸣,把我从睡梦中惊醒;靠在三尺的碧栏杆上,剩下的是满腹的惆怅和悲哀。春神就这么匆匆地抛人而去,回首之处,还是那年年长满青草的池塘。它留下了高高的柳树和宽阔的道路,也不知道是要把这些东西托付给谁?想起那表达离情别绪的《折柳曲》,吹出来的是人们对故国的不尽思念;凋零的花儿在空中无声地飘洒,在临飞的那一瞬留下了浓浓的香气。岂能用一杯酒就把春天那么轻易地送走,这其中又饱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冷暖!

赏析

1.

这是李雯甲申国变之后的作品。人生的际遇真是难以言说,有处世出于自己禀赋的志意怀抱的情况,可是也有行事遭遇外在环境操纵逼迫的情况。李雯正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际不幸的人。他陪父亲到京师,没多久李闯王占领北京,他的父亲就殉明死难了。李雯是絮血行乞三四日,乃得版榇以敛,他当时几乎饿死,却又不敢死,因为还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未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当时清廷有一些欣赏李雯才华的人把他推荐给满清的中枢内院。李雯之仕清是不得已的,他又是个感情很敏锐,而且很自责的人,所以其国变以后的作品一直写得非常悲哀痛苦。《风流子》这首词一开头就是个疑问的句子,谁教春去也,短短的五个字,就有一种非常深刻曲折的意思。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写得感情奔腾汹涌,一泻无余。因为他是个比较任纵的帝王,没有约束节制自己的习惯。李雯却是个自我反省、压抑而又自责的人,同样是写亡国的悲痛,可是他与李后主表现得迥然不同。谁教春去也?是对命运发出的质疑。天下的事情有许多为什么,国家为什么有这样的下场?我李雯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这种疑问的句子表示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悔恨、不平。正所谓诗词无理而妙,李词春去也已是一重悲哀,谁叫春去也,这是又一重更深的悲哀,如此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转瞬即逝?没有谁能给出答案,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人间恨、何处问斜阳?又是一个问句。人间到处都是悲恨,这一人间恨,既是紧扣送春的题目而发的现实中之送春伤春之恨,也是文物繁华尽皆破灭的亡国失家之恨,更是自己的失身之恨。李雯在去世的前一年给陈子龙的书信里说:三年契阔,千秋变常。失身以来,不敢复通故人书札者,知大义之已绝于君子也。真是声声皆泪,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悲哀?为什么有这么多缺憾?这些人间恨事,你又能去问谁呢?屈原问天,李雯却要问斜阳。斜阳本身就是无常的,快要沉落的,它又能够回答你什么呢?因此开篇的两个问句,所表达的悲哀不只是字面上的,而是从内心里传达出的彻骨的无可奈何的伤痛。花褪残红,莺捎浓绿,表面上当然是说落红缤纷,花朵凋零,黄莺在浓绿的枝头飞掠过去,完全是扣题而说的暮春风景。可是落花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语言代码,花的零落代表了所有美好事物的凋零残败。李雯的故国不会再恢复了,与当年和他一起读书、作诗的陈子龙等人的交游,也不会再有了,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理想和欢乐的时代,那些故人知交,都已是花褪残红,不再复返了。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春天的花落尽,树叶就显得更浓密繁多,俗话说莺燕争春,那莺燕是要在百花时节忙着享受春天,所以浓绿的枝头有不少的莺燕。这正如满朝的新贵,在朝廷易代之间做着自己的打算。改朝换代中,有多少人殉节死难了?又有多少人投降以争取高官厚禄?这是花褪残红与莺捎浓绿的对比,所以是令人思量往事,尘海茫茫,人间的尘世就如同沧海的波涛,变化无常不可追寻。芳心,代表了一个人一切美好的理想和志意,从李雯的诗文集中,确实可以看到他是许身不凡的人,可现在是芳心谢,对李雯来说,那所有美好的理想都已失去了,自己没有脸面做任何的事情,抱任何的希望了。锦梭两句,表面是写女子的生活起居,织布梳妆。李雯把自己比成一个女子,本在编织一个美丽、珍贵的梦想,可是国破家亡,自己降志辱身,有了污点,就像华美珍贵的锦缎再也织不下去。麝月是将黄颜色的麝香在额间涂出新月的形状以做装饰,可是当一切理想志意消失,连生活的意义都没有了,再弄妆梳洗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个女子懒得再装饰,她又能为谁装饰呢?这是两个工整的对句,旧织暗喻了李雯过去的美好的理想,新妆比喻迎合与奉承新朝,李雯之仕清是出于不得已,在他的内心并不想追求富贵,更不愿去曲媚迎合新朝。杜宇即杜鹃,为送春之鸟,当它啼叫之时,春天也就走了。杜宇又是古蜀王名,号望帝,死而化鸟。作为一个带有丰富文化背景的语言代码,其含意可用李商隐《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一语概括之。杜鹃代表死去的皇帝,象征明朝的覆亡。而杜宇的啼声似不如归去,旧日的国家朝廷、朋友志意都已一去不复返,所以不如归去的叫声更徒添伤心,李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杜宇悲鸣,惊醒了他年少时代编织的美梦,而父死国变的发生也恍如一场噩梦,即所谓觉余惊梦。而碧阑三尺,空倚愁肠,碧阑是指碧玉雕成的栏杆。李商隐的《碧城》诗有句云:碧城十二曲阑干。李商隐说碧城十二,李雯说碧阑三尺,数目并不是用来计数的,十二和三都是代表多的意思。他说我靠在那曲折珍贵的玉栏杆上,这么美的碧阑,本是让人倚栏凭眺春天的美景的,可是春天已经走了,也就只剩下满腹的惆怅悲哀。东君是春天的神,东君不做繁华主,是说春天的神不为万紫千红做主,没有保护它们,因此是抛人易,春天这么快地过去,这么容易就把我们抛弃了。这既是扣住题目来说的送春,又有引申出的旧日朝廷和生活对自己的抛弃。正有李后主别时容易见时难(同上)的感叹。最能代表春天的,就是柳树,而柳树又往往长于池塘水边。王夫之《蝶恋花》曾说: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中国的传统中,杨柳拂水飘绵的姿态才是最美的。所以说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正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周顗传》),京城还是往日之京城,李雯的故乡云间还是往日之云间,可是往日之人物文明却不再依旧了。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行是一个表示受语宾语的词尾助词。暮春三月,当花落以后,树叶浓荫茂密,正是柳树长得茂盛的时候,这是承接上句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来说的。留下句,表面上写的就是因为东君这位春神轻易就不为春天做主了,那么留下高大的杨柳树和宽阔的道路要托付给谁呢?可是紫陌不是平常的路,它特指京城的道路,刘禹锡《看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句,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任何地方的高大柳树都可以叫做长杨,可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杨又指汉朝都城的一座宫殿长杨宫,扬雄有一篇《长杨赋》,写的就是长杨宫。因此长杨紫陌又代表了国家的都城。明朝不在了,它的首都交付给谁了呢?江山又交付给谁了呢?当然是归于新的统治者满清。无疑而问,沉痛至极。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笛曲中有一支曲子叫《折杨柳》,是用来表示离别、怀念的,所以李白《洛城闻笛》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当无数的杨花被风吹落,春天也就越来越远了,当《折杨柳》的笛声响起,它带给人的是对故园、故国、故人的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是道不尽、说不明的。杨花被吹落了,但李雯不直接说落花,因为落花是个实物,他说落花影里,正可见词这种文学体式的细致与微妙。杨花在落花飞舞的影子里飘落凋零了,可是与李雯另一首《浪淘沙杨花》之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相较,舞去还香一句,使杨花在飘零之前有一个振起,表明即使飘零也还要有一种舞动的姿态。李雯是玷辱了,是被踏入了沙间,可是他还有多少的感情志意并未完全消磨。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古人有饮酒送春的习俗,韩偓《惜花》诗说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一杯酒就把春天送走了。可是李雯呢?他能轻易地用一杯酒把明朝的春天送走,把过去的理想志意送走吗?李雯是自责的,他不能忘怀于自己的亏欠、玷辱,他有羞耻和惭愧。那么多的恩怨是非、悲欢冷暖,这其中的痛苦实在不是可以轻易就排遣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谷穗盈尺》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