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李雯甲申国变之后的作品。人生的际遇真是难以言说,有处世出于自己禀赋的志意怀抱的情况,可是也有行事遭遇外在环境操纵逼迫的情况。李雯正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际不幸的人。他陪父亲到京师,没多久李闯王占领北京,他的父亲就殉明死难了。李雯是絮血行乞三四日,乃得版榇以敛,他当时几乎饿死,却又不敢死,因为还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未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当时清廷有一些欣赏李雯才华的人把他推荐给满清的中枢内院。李雯之仕清是不得已的,他又是个感情很敏锐,而且很自责的人,所以其国变以后的作品一直写得非常悲哀痛苦。《风流子》这首词一开头就是个疑问的句子,谁教春去也,短短的五个字,就有一种非常深刻曲折的意思。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写得感情奔腾汹涌,一泻无余。因为他是个比较任纵的帝王,没有约束节制自己的习惯。李雯却是个自我反省、压抑而又自责的人,同样是写亡国的悲痛,可是他与李后主表现得迥然不同。谁教春去也?是对命运发出的质疑。天下的事情有许多为什么,国家为什么有这样的下场?我李雯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这种疑问的句子表示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悔恨、不平。正所谓诗词无理而妙,李词春去也已是一重悲哀,谁叫春去也,这是又一重更深的悲哀,如此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转瞬即逝?没有谁能给出答案,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人间恨、何处问斜阳?又是一个问句。人间到处都是悲恨,这一人间恨,既是紧扣送春的题目而发的现实中之送春伤春之恨,也是文物繁华尽皆破灭的亡国失家之恨,更是自己的失身之恨。李雯在去世的前一年给陈子龙的书信里说:三年契阔,千秋变常。失身以来,不敢复通故人书札者,知大义之已绝于君子也。真是声声皆泪,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悲哀?为什么有这么多缺憾?这些人间恨事,你又能去问谁呢?屈原问天,李雯却要问斜阳。斜阳本身就是无常的,快要沉落的,它又能够回答你什么呢?因此开篇的两个问句,所表达的悲哀不只是字面上的,而是从内心里传达出的彻骨的无可奈何的伤痛。花褪残红,莺捎浓绿,表面上当然是说落红缤纷,花朵凋零,黄莺在浓绿的枝头飞掠过去,完全是扣题而说的暮春风景。可是落花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语言代码,花的零落代表了所有美好事物的凋零残败。李雯的故国不会再恢复了,与当年和他一起读书、作诗的陈子龙等人的交游,也不会再有了,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理想和欢乐的时代,那些故人知交,都已是花褪残红,不再复返了。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春天的花落尽,树叶就显得更浓密繁多,俗话说莺燕争春,那莺燕是要在百花时节忙着享受春天,所以浓绿的枝头有不少的莺燕。这正如满朝的新贵,在朝廷易代之间做着自己的打算。改朝换代中,有多少人殉节死难了?又有多少人投降以争取高官厚禄?这是花褪残红与莺捎浓绿的对比,所以是令人思量往事,尘海茫茫,人间的尘世就如同沧海的波涛,变化无常不可追寻。芳心,代表了一个人一切美好的理想和志意,从李雯的诗文集中,确实可以看到他是许身不凡的人,可现在是芳心谢,对李雯来说,那所有美好的理想都已失去了,自己没有脸面做任何的事情,抱任何的希望了。锦梭两句,表面是写女子的生活起居,织布梳妆。李雯把自己比成一个女子,本在编织一个美丽、珍贵的梦想,可是国破家亡,自己降志辱身,有了污点,就像华美珍贵的锦缎再也织不下去。麝月是将黄颜色的麝香在额间涂出新月的形状以做装饰,可是当一切理想志意消失,连生活的意义都没有了,再弄妆梳洗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个女子懒得再装饰,她又能为谁装饰呢?这是两个工整的对句,旧织暗喻了李雯过去的美好的理想,新妆比喻迎合与奉承新朝,李雯之仕清是出于不得已,在他的内心并不想追求富贵,更不愿去曲媚迎合新朝。杜宇即杜鹃,为送春之鸟,当它啼叫之时,春天也就走了。杜宇又是古蜀王名,号望帝,死而化鸟。作为一个带有丰富文化背景的语言代码,其含意可用李商隐《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一语概括之。杜鹃代表死去的皇帝,象征明朝的覆亡。而杜宇的啼声似不如归去,旧日的国家朝廷、朋友志意都已一去不复返,所以不如归去的叫声更徒添伤心,李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杜宇悲鸣,惊醒了他年少时代编织的美梦,而父死国变的发生也恍如一场噩梦,即所谓觉余惊梦。而碧阑三尺,空倚愁肠,碧阑是指碧玉雕成的栏杆。李商隐的《碧城》诗有句云:碧城十二曲阑干。李商隐说碧城十二,李雯说碧阑三尺,数目并不是用来计数的,十二和三都是代表多的意思。他说我靠在那曲折珍贵的玉栏杆上,这么美的碧阑,本是让人倚栏凭眺春天的美景的,可是春天已经走了,也就只剩下满腹的惆怅悲哀。东君是春天的神,东君不做繁华主,是说春天的神不为万紫千红做主,没有保护它们,因此是抛人易,春天这么快地过去,这么容易就把我们抛弃了。这既是扣住题目来说的送春,又有引申出的旧日朝廷和生活对自己的抛弃。正有李后主别时容易见时难(同上)的感叹。最能代表春天的,就是柳树,而柳树又往往长于池塘水边。王夫之《蝶恋花》曾说: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中国的传统中,杨柳拂水飘绵的姿态才是最美的。所以说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正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周顗传》),京城还是往日之京城,李雯的故乡云间还是往日之云间,可是往日之人物文明却不再依旧了。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行是一个表示受语宾语的词尾助词。暮春三月,当花落以后,树叶浓荫茂密,正是柳树长得茂盛的时候,这是承接上句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来说的。留下句,表面上写的就是因为东君这位春神轻易就不为春天做主了,那么留下高大的杨柳树和宽阔的道路要托付给谁呢?可是紫陌不是平常的路,它特指京城的道路,刘禹锡《看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句,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任何地方的高大柳树都可以叫做长杨,可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杨又指汉朝都城的一座宫殿长杨宫,扬雄有一篇《长杨赋》,写的就是长杨宫。因此长杨紫陌又代表了国家的都城。明朝不在了,它的首都交付给谁了呢?江山又交付给谁了呢?当然是归于新的统治者满清。无疑而问,沉痛至极。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笛曲中有一支曲子叫《折杨柳》,是用来表示离别、怀念的,所以李白《洛城闻笛》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当无数的杨花被风吹落,春天也就越来越远了,当《折杨柳》的笛声响起,它带给人的是对故园、故国、故人的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是道不尽、说不明的。杨花被吹落了,但李雯不直接说落花,因为落花是个实物,他说落花影里,正可见词这种文学体式的细致与微妙。杨花在落花飞舞的影子里飘落凋零了,可是与李雯另一首《浪淘沙杨花》之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相较,舞去还香一句,使杨花在飘零之前有一个振起,表明即使飘零也还要有一种舞动的姿态。李雯是玷辱了,是被踏入了沙间,可是他还有多少的感情志意并未完全消磨。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古人有饮酒送春的习俗,韩偓《惜花》诗说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一杯酒就把春天送走了。可是李雯呢?他能轻易地用一杯酒把明朝的春天送走,把过去的理想志意送走吗?李雯是自责的,他不能忘怀于自己的亏欠、玷辱,他有羞耻和惭愧。那么多的恩怨是非、悲欢冷暖,这其中的痛苦实在不是可以轻易就排遣的。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