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庆":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
# 留余庆: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留余庆":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
"忽遇恩人":灾难临头幸得遇上恩人;
"幸娘亲":多亏我的娘亲,
# 娘亲:“母亲”的一种方言叫法。
"幸娘亲":多亏我的娘亲,
"积得阴功":积得阴功回报给后代人。
"劝人生济困扶穷":奉劝世人们,都来接济扶助贫苦人,
"休以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不要象我那狠舅奸兄,只爱金钱不念骨肉情!
# 以:一作“似”。
"正是乘除加减":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乘除加减:指老天的赏罚丝毫不出差错,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上有苍穹":是好是坏全由上天定。
# 苍穹:苍天。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红楼梦十二曲・留余庆》是一首散曲,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通过贾巧姐的经历,展现了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诗中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先辈的积德会福泽后代,而恶行则会遭到报应,借此劝诫人们要济困扶穷,多行善事,不要像巧姐的狠舅奸兄那样贪图钱财、不顾骨肉亲情,蕴含着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以及对封建家族内部丑恶现象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以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将王熙凤积阴功使巧姐获救与狠舅奸兄爱银钱、忘骨肉的行为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善恶两种行为及其结果的差异,强化劝人向善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这里以反复咏叹的方式,强调了“留余庆”,即先辈所积下的福泽。贾巧姐在贾府败落之后,意外遇到恩人刘姥姥,而这得益于她的娘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被认为是积了阴功。这几句表达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母亲积德行为的庆幸,为巧姐的命运转变埋下伏笔。“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作者借巧姐之口,直接发出劝诫。“济困扶穷”是一种正面的道德倡导,希望人们能够帮助那些处于困境和贫穷中的人。而“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反面典型,将狠舅奸兄为了钱财而不顾骨肉亲情的丑恶嘴脸展现出来,与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不同表现,也进一步强调了济困扶穷这种品德的可贵。“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两句总结全曲,表达出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世间的一切兴衰荣辱、福祸得失,就像数学运算中的乘除加减一样,有着精准的平衡,而这一切都由上天主宰。它既呼应了前文王熙凤积阴功使巧姐得遇恩人,也暗示了狠舅奸兄的恶行最终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封建道德和因果轮回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让读者对人生的无常和善恶有报有更深刻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支曲子以巧姐的视角发声,生动展现了她跌宕起伏的命运。曾显赫一时的贾府轰然崩塌,家败人亡的巧姐不幸流落烟花之地,深陷苦难深渊。好在贾府往昔施恩之举结下善果,曾受贾府恩惠的刘姥姥心怀感恩,倾力将巧姐赎救出来,助其脱离苦海。在这一过程中,曲子巧妙地借巧姐之口,直白且深刻地表达出劝人在世间多行善事的主旨。
# 该曲先由自身“逢凶化吉”的经历“劝人生,济困扶穷”。后由“狠舅奸兄”的恶有恶报,而称颂苍天赏罚分明。一正劝,一反讽,意旨昭昭,极富感染力。
不详郑州大学教授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73》
下一篇:清·乾隆《读杜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