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帘招客饮":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
# 杏帘招客饮:“杏帘”二句: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
"在望有山庄":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菱荇鹅儿水":菱叶荇菜间嬉戏着天真的鹅儿,
# 菱荇鹅儿水:“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此二句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鸡声茅店月”句法。鹅儿成群戏水、燕子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像之中。
"桑榆燕子梁":桑林榆树里穿梭着垒巢的飞燕。
"一畦春韭绿":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
# 一畦春韭绿:“一畦”二句: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绿,程高本作“熟”。
"十里稻花香":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盛世无饥馁":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饿,
# 盛世无饥馁:“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无饥馁:没有饥荒和冻馁。
"何须耕种忙":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用“杏帘招客”“菱荇鹅儿”等农家景物,勾勒出一幅闲适的山庄图景,通过简练的名词组合与流畅的语序转换,既完成了应制诗的体例要求,又自然流露出远离尘嚣的田园意趣。
2. 写作手法
列锦: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纯用名词组合,通过“菱荇”“鹅儿”“桑榆”“燕子”等意象的并置,不着痕迹地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展现大观园内远离尘嚣的闲适景致。动静结合:颔联“鹅儿水”的动态嬉戏与“燕子梁”的静态栖居形成鲜明对比,颈联“春韭绿”的静景中暗含生长之势,“稻花香”则传递动态飘散之感,使田园图景既宁静致远又生机盎然。点面结合:首联“杏帘招客”勾勒山庄远景,颔联聚焦“鹅儿戏水”“燕子筑巢”的微观场景,颈联拓展“春韭”“稻花”的田野全景,形成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空间韵律,展现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造境艺术。用典:尾联“盛世无饥馁”化用《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的典故,原指丰收富足的景象;林黛玉借此既符合元妃省亲的颂圣要求,又暗含对贾府盛极而衰的隐忧,以典故的双重性巧妙传达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开篇两句以精巧的构思将诗题“杏帘在望”四字拆解重组,上句“杏帘”二字点出春日里杏花掩映下酒旗招展的鲜活画面,那杏红色的酒帘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一位热情的店家正在殷勤招呼过往游人;下句“在望”二字则巧妙地将视线引向远方,在薄雾轻烟中若隐若现的山庄轮廓,与近处的酒旗形成远近呼应的空间层次。这两句既完美完成了应制诗的命题要求,又通过“招客”与“在望”的动静结合,不着痕迹地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游春图卷,展现出林黛玉高超的起笔技巧。“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此联运用列锦的写作手法。六个名词意象的精心组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田园画卷——“菱荇”与“鹅儿”的组合,既细腻描绘出水面上菱叶荇菜随波摇曳的柔美姿态,又生动展现出鹅群悠然戏水的欢快场景;“桑榆”与“燕子”的搭配,则通过桑榆成荫的静谧与燕子衔泥的灵动,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更妙的是,诗人故意省略所有动词,仅凭名词的并置就唤起读者对“鹅儿戏水”、“燕子筑巢”的生动联想,充分展现了林黛玉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颈联笔锋一转,以明快流畅的节奏描绘出更为广阔的田园风光。“一畦”与“十里”形成精妙的体量对比,前者聚焦于方寸之间的春韭新绿,后者放眼广袤田野的稻花飘香。诗人特别选用“绿”和“香”这两个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绿”字不仅写出春韭鲜嫩欲滴的色泽,更暗含勃勃生机的意蕴;“香”字则传神地捕捉到稻花随风飘散的芬芳,仿佛能让人嗅到那沁人心脾的清香。这两句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味俱全、生机盎然的农耕图景。“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尾联在艺术处理上颇具匠心。表面上看是歌功颂德的应景之语,实则暗含深意。“盛世无饥馁”化用《诗经·小雅·甫田》中“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的典故,以粮仓充盈的意象暗喻太平盛世;而“何须耕织忙”则以反诘语气,在颂扬太平的表象下暗藏对现实矛盾的思考。林黛玉以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既满足了元妃省亲时对颂圣诗的严格要求,又巧妙地流露出对贾府那种虚假繁荣的隐忧,展现了她作为才女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智慧。这种“明颂暗讽”的手法,正是黛玉诗作的一大特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化用典故,笔触细腻传神。全诗动静相宜,色彩与韵味浑然天成,洋溢着闲适恬淡的山野意趣。
#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正符合封建士大夫惯有的身在朝廷,心念渔樵的附庸风雅的心态,所以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但是对于元春和贾府诸公来说,这般诗情画意的生活只是偶尔想一想而已,他们是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的。所以脂砚斋说这首诗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
上一篇:清·冯煦《南乡子·一叶碧云轻》
下一篇:清·袁枚《狼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