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话心情梦已阑":想对你倾诉衷肠时已梦醒,
# 欲话心情梦已阑:“欲话”句:宋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梦已阑:梦醒。阑:残,尽。
"镜中依约见春山":在妆镜中隐约见到你眉如春山。
# 春山:女子眉毛的美称。,依约:隐隐约约。
"方悔从前真草草":这才后悔以前太过于草率,
# 草草:草率。彭孙通《卜算子》:“草草百年身,悔杀从前错。”
"等闲看":没有对你分外珍惜爱怜。
"环佩只应归月下":你缥缈的芳魂只能在月夜归来,
# 环佩:衣服上佩戴的饰物。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痕。”
"钿钗何意寄人间":你遗下的钿钗为什么偏偏寄留人间。
# 钿钗:陈鸿《长恨歌传》:“久之,玉妃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言讫,悯然,指碧衣取金钗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日:‘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
"多少滴残红蜡泪":我和红烛一起滴残了多少眼泪啊,
# 红蜡泪: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
"几时干":不知何时才能干。
# 几时干: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全词通过追忆梦中与亡妻的短暂相会及醒后的孤寂幻象,抒发了纳兰性德对亡妻卢氏深切的悼念与对往昔未能珍惜相伴的自责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容若连用两个典故,并反用其意,说旧时故物何必再见,徒然惹入伤感,不能自拔。这样的话,自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愈见其心情沉痛。这两个典故同时还点明:伊人已逝,心期难再。词义到此而明朗,自是为卢氏的悼亡之作无疑。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读来让人心里说不出的难过。词人刚想跟妻子说说心里话,可梦却醒了。他和妻子本已生死分离,平时只能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梦里——他之前也多次在梦里见到过她。可这次,话还没说出口,梦就没了,只剩自己孤孤单单地待在黑夜里,心里空落落的。醒了之后,他再睡不着,看着屋里熟悉的摆设,恍惚间在镜子里好像又看到了妻子的模样。紧接着“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一句,更直接地写出了他的心理——“悔”字最能体现他此刻的心情。他是后悔,后悔以前没有好好珍惜和妻子相处的日子,没认真去看她、关心她,把那些时光都轻易放过了。下片的描写更让人难受,从具体的物品写到对人的思念。“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这两句,纳兰用了两个典故,但意思却反了过来——他说这些旧时的首饰,本应该随着她去了另一个世界,又何必再回到人间来?每次看到它们,只会让自己更难过,根本没法从悲伤里走出来。这也难怪他会写出“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这样的话,心情沉痛到了极点。这两个典故还悄悄告诉我们:那个他深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曾经的约定再也实现不了。到这里,词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这确实是为亡妻卢氏写的悼亡词。最后一句“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表面是说蜡烛流着蜡油,什么时候才能流干;其实是在说自己心里的眼泪,什么时候才能止住。他明明知道蜡烛要烧成灰了,蜡油才会流干;也明白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要等到生命结束那天才会停下。可他还是这么问,不过是借问蜡泪,更痛彻地表达自己的悲伤罢了。
4. 作品点评
虽然是首小令,但情感表达委婉又深沉,情感起伏层层叠叠。整首词的每一句都像浸着泪水,每个字都带着血丝般的分量,情感真挚得像是脱口而出的心里话,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 从“记前生”句来看,这首词是写怀念亡妻的。词以景起,由景而引发了伤情。这里说自悔‘多情’。其实并非真悔,而是欲寻解脱愁怀的淡语。如此抒写便更为深透了。
现代张秉戌《纳兰词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