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冯氏园看海棠":明万历时大珰冯保之园,旧址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外小屯。看海棠。
# 西郊冯氏园:明万历时大珰冯保之园,旧址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外小屯。园主人冯氏园艺精湛,使得此园曾名极一时。龚鼎孳在京师时曾多次到该处看海棠。
"因忆《香严词》有感":因回忆《香严词》有感。
# 香严词:清初龚鼎孳词集《香严词存稿》的简称,后易名《定山诗余》,中有《菩萨蛮·上巳前一日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罗敷媚·朱右司马招集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等数首词。
"谁道飘零不可怜":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
# 飘零:飘落零散。
"旧游时节好花天":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 旧游:昔日之游。
"断肠人去自经年":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 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今:一作经。,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一片晕红才著雨":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
# 著雨:春雨微著。,才:一作“疑”。,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
"几丝柔绿乍和烟":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
# 柔绿:柔嫩的绿柳。一说嫩绿的叶子。此句一作“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销尽夕阳前":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 销尽:茫然若失。销尽;消散。,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通过回忆往昔游玩时光与描绘当下春天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时光变迁、物是人非而生发的伤感、怅惘之情。花落春去,逝去的还有美妙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和那转瞬即逝的爱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红尘一梦,再美的绽放也是过往,终将飘零,诗词的境界就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此篇词极婉媚空灵,恍惚迷离,令人荡气回肠。
2. 写作手法
拟人:“倩魂销尽夕阳前”,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3. 分段赏析
“谁道飘零不可怜”以反诘起笔,直击人心。“飘零”二字既是物理空间的离散,更是精神世界的孤寂,“可怜”在否定句式强化下形成情感张力,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旧游时节好花天”时空并置,用“好花天”的明艳意象构建记忆图景。“旧游”与“时节”的叠加,使追忆具有周期性复现的特征,与当下形成永恒对照。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断肠人去自经年”将时间具象化,“经年”的线性流逝与“断肠”的瞬间痛感构成矛盾统一。此句打破上片时空交错的朦胧感,以精确的时间计量凸显思念的绵长,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断肠。“一片晕红才著雨”中,“晕红”以视觉的模糊感暗示泪眼的朦胧,“著雨”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情感投射。晕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花色彩的变化,也写出了人在花丛中的独特感受。“几丝柔绿乍和烟”运用量词“丝”与副词“乍”,精确捕捉新柳初烟的动态美感。“柔绿”与“晕红”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调和,在纤细意象中寄托着词人对生命细微变化的敏感。“倩魂销尽夕阳前”收束全篇,“倩魂”既指往昔美好精魂,亦可解作词人自身魂魄。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以夕阳为背景,显得格外凄美。还照应了上片起句,使全词浑然一体、余味无穷。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篇词极婉媚空灵,恍惚迷离,令人荡气回肠。抒发对逝去时光与故人的深切追忆,同时蕴含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 柔情一缕,能令九转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
清王鸿绪《词苑丛谈》
下一篇:清·龚自珍《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