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谈节义":你这一生常常谈论气节忠义,
"两姓事君王":却先后侍奉两个朝代的君王。
"进退都无据":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都没有正当依据,
"文章那有光":这样的人写出的文章又哪会有光彩。
"真堪覆酒瓮":你的文章真的只配用来盖酒瓮,
"屡见咏香囊":还多次在文章中看到你写些浮华琐碎之事。
"末路逃禅去":到了人生最后选择遁入佛门,
"原为孟八郎":原来你只是像孟八郎一样另有目的罢了。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两句是对钱谦益行为的直接批判。“谈节义”与“事两姓君王”形成鲜明对比,指出钱谦益虽平日里高谈气节与忠义,却先后在明朝和清朝为官,讽刺其言行不一、缺乏真正的节义操守。“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此二句进一步否定钱谦益的为人与文章。“进退无据”说明他在政治选择上没有坚定立场,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都缺乏正当依据,毫无原则;进而认为正因如此,他的文章也失去了光彩,难以让人敬重,从人品推及文品,点明人品不佳则文章也难有价值。“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中,“真堪覆酒瓮”用一种轻蔑的表述,意思是钱谦益的文章只配用来盖酒瓮,毫无价值;“咏香囊”本是文人雅事,这里“屡见咏香囊”暗示钱谦益文章内容空洞,只专注于浮华、琐碎之事,再次贬低其文章的格调与内涵。“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两句,“末路逃禅去”写钱谦益在人生后期选择遁入空门,看似寻求解脱;“原为孟八郎”则借用典故,直指他这种行为并非出于真正的向佛之心,而是另有目的,揭露其行为的虚伪性,对他的一生进行彻底的否定与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