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乾隆年初冬,黄仲则在西安访陕西巡抚毕沅后回到京都,与好友余少云,同寓法源寺。他和余少云诗云同是江南客,天涯结比邻。(《六叠韵和余少云作》)他的另一好友杨蓉裳,也在京都。三人经常同游共止,写诗填词。杨蓉裳赴甘肃任职时,黄仲则作《金缕曲》送别羡尔抽鞭早。到乾隆年春天,黄仲则再赴西安,与余少云也分手了。这首词是三人同在京师时作。上片写黄昏时分归鸦情状。薄暮,乌鸦纷纷归巢,归影如织,极言其多。犹如一幅古木归鸦图,分明小幅倪迂画,点上米家颠墨。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好洁成癖,我行我素,人称倪迂。他长于山水景物。米颠,指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字元章,号鹿门隐士,行为违世异俗,人称米颠。他的山水画别出新意,自成一家。这两句实为景色如画四字,但又不落俗套地称为倪云林和米元章两人合作的画,真是看似平常却奇倔。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夕阳西下,万古伤心,大概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宋玉《九辩》云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施。这是夕阳西下,时光流失,年岁徒增而功业无成的悲叹。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皆。则重在表示美好事物即将消逝而倍增感伤。万古伤心色,蕴含多方面意义,耐人寻味。暮寒萧淅,实写秋末初冬的萧瑟景象。似卷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巧妙地刻划了飞来的阵阵昏鸦。飒飒飞来的归鸦卷起的风,如点点雨滴落在树梢。乌鸦的黑色更增添了浓重的暮色,天色愈来愈黑了。诗人把鸦群的描摹与时光的推移结合起来,极富想象力。上片开端四句,纯是写景,自看不得到结末,在景色描绘中表达了凄凉寂寞的感情色彩。下片重在抒情。曾相识,谁傍米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似曾相识的归鸦,有哪些曾经栖息于豪门贵族之家?甚至是在帝王的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这里用来泛指君王苑囿。用这样的对比描述,显示得意者与失意者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懑。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这是诗人自喻。倦飞归来的归鸦,再也经不起柘弹的袭击了历经坎坷的人,怎能再受打击和挫折?黄仲则江宁乡试屡次落第,曾奔走四方。到了京城,任卑微的武英殿书签官,郁郁不得志。这时,正等待按照惯例由书签官转为主簿或县丞的机遇。郎君柘弹休抛洒,表达了他此时惴惴不安的心情。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黄仲则在京师贫病交迫,无法养活一家八口。乾隆年,他出于无奈,托好友洪亮吉筹措盘缠,把老母和妻儿送回常州老家。此时,他多么希望趁江船,就此归去。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归来的乌鸦,庆幸有枝可依,可以笑哪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诗人自己借此表示深切同情那些听着声声号角戍守边境的战士和在沉沉暮色中匆匆赶路的游子。由自己的归思之情升华为对普天下的未归客的同情,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也深化了词的内在含蕴。写这首词之前九年,黄仲则在安徽颍州,写了同样题材的《寒鸦》诗。诗与词在摹写刻划方面异曲同工,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词胜于诗。诗限于个人无衣无褐、飘泊流离的悲叹,词则由一己的得失而想到天涯海角的游子。这种不同是与诗人阅历的增长,对现实社会感知的深度密切相关的。
下一篇:清·曾国藩《又赠筠仙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