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东山又北山":此去将隐居于东山,又转至北山,
# 此去东山又北山:表明自己归隐之志。东山系东晋谢安隐居之地,北山即南京紫金山,南齐周颙隐居于此,后出山为官,孔稚珪写有名篇《北山移文》予以讽刺。
"镜中强半尚红颜":镜中容颜犹存大半青春,却已心生退意。
# 强半:多半。
"白云出处从无例":白云来去自由,从不拘泥成规,
# 白云出处从无例: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 出处:个人进退。《易经》:“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无例:没有规律,随心随势而动。
"独往人间竟独还":独自行走人间,最终也独自返归本真。
# 独往人间竟独还: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龚自珍辞官后南北往返途中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借山水意象,抒写对官场桎梏的厌倦与自由精神的追寻,语言凝练,典故含蓄,展现诗人独立不羁的品格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觉醒意识。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去东山又北山”化用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南齐周颙弃隐出仕的典故,以“东山”象征归隐理想,“北山”暗含对官场浮沉的讽刺,形成对仕隐矛盾的双重隐喻。对比:“红颜”与“白云”、“东山”与“北山”等意象形成色彩、动静的对比,增强诗的视觉性与情感冲击。托物言志:“白云”与“红颜”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是诗人人格的投射:白云象征独立不羁的精神,红颜暗喻未竟的政治理想,物我交融中完成自我书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化用谢安隐居东山、周颙弃隐北山的典故,形成“仕”与“隐”的二元对照。谢安东山再起终成名相,周颙却因出仕遭讥讽(《北山移文》),暗喻诗人既向往谢安的功成身退,又警惕周颙式的身陷宦海,揭示其归隐背后的政治批判。“白云出处从无例”取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之意,但更强调白云的“无例”(无既定规则)。白云飘荡的自由,象征诗人打破陈规、独立不羁的精神追求,亦暗喻人生际遇的不可预测。“独往人间竟独还”以“独往”与“独还”构成闭环,凸显个体生命的孤独本质。“竟”字暗含意外性,暗示诗人原欲济世(“往”),却被迫归隐(“还”),终在孤独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彻悟。
上一篇:清·侯方域《李姬传》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