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恨如丝":旧日的怨恨像蚕丝般纠缠,
"新寒似水":新添的寒意如冷水般刺骨。
"两般都着人心里":这两种煎熬都深深扎进心底。
"五更刁斗汴梁城":五更时分军营刁斗声惊破汴梁城,
"一天风雪成皋垒":整日风雪覆盖成皋的营垒。
"古寺钟声":古寺钟声响起,
"邻墙月死":邻院月光悄然消逝。
"枕头欹遍如何是":枕头歪斜了无数回,始终不得安宁。
"半生孤愤酒难浇":半辈子的孤愤,酒都难以浇灭,
"挑灯且读韩非子":只能挑灯苦读《韩非子》。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著人心里”,“旧恨”指往昔的怨恨,“如丝”将旧恨比作丝线,形象地写出其纷繁复杂、难以理清;“新寒”是刚感受到的寒冷,“似水”把寒冷比作水,突出寒冷的刺骨和弥漫感。“两般都着人心里”表明新旧愁绪都深深扎根在作者心中,开篇就点明内心的痛苦与烦闷,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五更”点明时间,此时本应寂静,却传来“刁斗”声,刁斗是古代军中打更用具,其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暗示了战乱或动荡的局势。“汴梁城”点明地点,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一天风雪成皋垒”,“一天”强调风雪持续不断,“风雪”渲染出寒冷、凄凉的氛围,“成皋垒”是古战场,风雪覆盖着营垒,更显荒凉、肃杀,描绘出一幅凄惨的冬夜战场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忧虑。下片“古寺钟生,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古寺钟生”描绘出古寺里钟声突然响起的情景,钟声在寂静的冬夜中格外突兀,以声衬静,更凸显出深夜的寂静。“邻墙月死”中“月死”形象地写出月光被遮蔽的状态,暗示希望的破灭,营造出一种压抑、绝望的氛围。“枕头欹遍如何是”中“欹遍”指枕头歪斜了无数次,生动地表现出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具象化。“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半生孤愤”直接抒发了作者半辈子积累的孤独和愤懑之情,“酒难浇”强调这种情感的深沉和难以排解,即便借酒也无法消除。“挑灯且读韩非子”则笔锋一转,作者在孤独寂寞中挑亮灯火,阅读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冷峻、现实,作者试图从法家思想中寻找解脱和慰藉,体现出一种在困境中自我救赎的无奈和挣扎。
上一篇:清·厉鹗《渡河》
下一篇:清·曹雪芹《聪明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