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上片写词人对家人的怀念。首句别绪如塞睡不成,情意坦诚,多情公子这时正在塞上,分离后的思念令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而那堪孤枕梦边那一句就更进一步地表明了纳兰的愁思之深。一般说来,梦边那应当解释为梦见边那,可是联系上下文,应该解释成梦于边那。孤枕难眠,和以纳兰索性披衣起床,去倾听那夜半塞外的冷雨声。但邢夜雨声就像伤心人拨弄琴瑟的弦声,悲凄彻骨,每一声都敲打着纳兰那颗满是悲愁的心,也更加引发了他的思念,令他不由想起了家里的妻子,心想这时的她会不会也正在想念着自己。下片从书信落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相思情怀。这时的思念之情不像春天的杂草似的,疯狂生长,和以纳兰拿起了笔,铺开纸笺,写下了一首抒发自己离愁别绪的书信寄给妻子。词中的书郑重,恨分明显得语义不清,令人疑惑,谁又能明白当时的纳兰要表达什么意思。天将愁味酿多情一句将纳兰的思念和悲愁推向高潮,意思是说:就连上天都在用滴滴答答的绵密雨声来酝酿自己的悲苦。这个酿字,可谓是全词的词眼。偏到鸳鸯两字冰意为一想到我们天各一方,相见遥遥,又不禁彻骨寒心了。塞外苦寒,纳兰不不容易写完信,呵着冰冷的双手粘不了信封,在为信封签押时,笔尖却被冻住了,四周一片冰冷的寒意。情深意重笔轻,落下鸳鸯二字时,心中更凄楚。从天将愁味酿多情、偏到鸳鸯两字冰来看,颇含悠然不尽之意,鸳鸯两字冰,化虚为实,深刻地表达了相思的愁苦。全词对爱侣的萦思写得回环婉曲,意韵别生。偏到鸳鸯两字冰的描画,意味悠长,既渲染出边塞的严寒景象,也折射出心中的清冷景况,亦摹写出这份苦寒对恩爱伴侣儿女情长的阻隔,多重意蕴缭绕字里行间,情韵悠远。
上一篇:清·方文《水崖哭明圃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