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shí
èr
chāi
zhèng
·
·
qín
qī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qíng
tiān
qíng
hǎi
huàn
qíng
shēn
qíng
xiāng
féng
zhǔ
yín
màn
yán
xiào
jiē
róng
chū
zào
xìn
kāi
duān
shí
zài
níng

译文

天样广阔海般深邃的男女之情,迷离恍惚的使人愈陷愈深,两个浪荡的人既然相遇,邪念定会搅动他们的心。不要说没出息的子孙,全都出在荣国府,最初败坏礼教的,倒应当在宁国府里找寻。

逐句剖析

"情天情海幻情深":天样广阔海般深邃的男女之情,迷离恍惚的使人愈陷愈深,

#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天”二句——太虚幻境宫门上有“孽海情天”的匾额,意思是借幻境说人世间风月情多。这是为了揭露封建大家族黑暗所用的托词。“幻情身”,幻化出一个象征着风月之情的女身,这暗示警幻仙姑称为“吾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那位仙姬,就是秦可卿所幻化的形象。程高本作“幻情深”,“深”是错字。“幻”在这里是动词,与“幻形入世”、“幻来亲就臭皮囊”用法相同。作者讳言秦可卿引诱宝玉,假托梦魂游仙,说这是两个多情的碰在一起的结果。幻:幻化。

"情既相逢必主淫":两个浪荡的人既然相遇,邪念定会搅动他们的心。

"漫言不肖皆荣出":不要说没出息的子孙,全都出在荣国府,

# 漫言不肖皆荣出:不要说不肖子孙都出于荣国府(指宝玉)。漫言:别说。

"造衅开端实在宁":最初败坏礼教的,倒应当在宁国府里找寻。

# 造衅开端实在宁:坏事的开端实在还在宁国府。意思是引诱宝玉的秦可卿的堕落是她和她公公有暧昧关系就开始的,而这首先要由贾珍等负责。衅:事端。作者在初稿中曾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为回目,写贾珍与其儿媳妇秦氏私通,内有“遗簪”、“更衣”诸情节。丑事败露后,秦氏羞愤自缢于天香楼。作者的长辈、批书人之一畸笏叟出于维护封建大家族利益的立场,命作者删去这一情节,为秦氏隐恶。这样,原稿就作了修改,删去天香楼一节四、五页文字(从批语提到该回现存页数推算,原来每页约四百八十字,删去二千字),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样。但有些地方作者故意留下痕迹,如画中“美人悬梁自缢”就是最明显的地方。造衅:惹起事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十二钗正册·秦可卿》是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判词。其体裁为古典诗词,以隐晦的语言为特色。内容上,围绕秦可卿这一人物,其寓意是暗示贾府的权贵们用各种手段,威胁、引诱和摧残女性的罪恶。虽仅寥寥数语,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与封建家族的黑暗面,是理解《红楼梦》中人物悲剧和家族兴衰的重要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典诗词(判词),也是一首揭示封建家族女性悲剧命运的诗。通过对秦可卿这一形象的描述,暗示了贾府权贵们摧残女性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封建家族腐朽本质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情天情海幻情深”一句以“情天情海”起笔,借太虚幻境中“孽海情天”的匾额意象,将人间风月之情喻为虚幻而浩瀚的存在。“幻情深”三字既暗示秦可卿的形象是风月之情的幻化,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呼应警幻仙姑所称“吾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仙姬形象,实则以幻境托词揭露封建大家族内部的情欲泛滥。“情既相逢必主淫”紧承上句,表面言说多情者相遇必然引发淫乱之事,实则讳言秦可卿与宝玉的情感纠葛,假托“梦魂游仙”的浪漫外衣,将现实中的伦理失范归咎于“情种相逢”的宿命,这种隐晦表达既符合封建礼教下的叙事禁忌,也暗含对家族荒淫现实的批判,“淫”字直指封建贵族生活的腐朽本质。“漫言不肖皆荣出”一句打破常规认知,反驳“不肖子孙皆出自荣国府”的说法。“漫言”二字带有否定意味,将矛头从贾宝玉等荣府人物转向更深层的根源,为下句揭示宁国府的罪责做铺垫,语言中隐含对封建家族内部相互推诿责任的讽刺。“造衅开端实在宁”是全诗的批判核心,“造衅”意为制造事端,明确指出宁国府才是家族祸乱的根源。结合脂批所言,初稿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贾珍与秦可卿私通,“遗簪”“更衣”等细节)虽被删改,但此句直接点明秦可卿堕落始于与公爹贾珍的不伦关系,将责任归于以贾珍为代表的宁国府统治者,揭露封建家族伦理崩坏的真相,“实在宁”三字语气斩钉截铁,凸显作者对宁府腐朽的强烈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七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