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
# 仙葩: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阆苑: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
#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若说没奇缘":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若说有奇缘":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
# 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二句: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自嗟:独自叹气。嗟呀,因悲伤而叹息。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
# 空劳牵挂:白白地魂牵梦挂。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
# 水中月: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虚幻的景象。
"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 镜中花:镜子中照出的鲜花,虚幻的景象。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
#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
"春流到夏":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子,也是一首爱情悲剧曲。源自《红楼梦》,描绘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理想因封建因素破灭、黛玉泪尽而逝的故事。运用先扬后抑手法,开篇展现二人爱情美好,后凸显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痛,营造伤感哀怨氛围,传达出无奈与哀伤,极具感染力,令人叹息。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开篇“阆苑仙葩”(黛玉)与“美玉无瑕”(宝玉)以极致褒扬之词,渲染二人如仙玉般匹配的“木石前盟”,是为“扬”;紧接着以“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的矛盾设问陡然转折,将“奇缘”的美好期许拉入“心事虚话”的现实困境,先扬后抑间,凸显理想爱情与封建现实的剧烈冲突,形成情感上的跌宕冲击。反复:“一个是……一个是……”这种句式反复出现,分别将林黛玉比作“阆苑仙葩”,将贾宝玉比作“美玉无瑕”,又把他们的爱情比作“水中月”“镜中花”。通过这样的反复,不断强化两人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爱情的虚幻本质,让读者对二人的特质和爱情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印象。正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以“阆苑仙葩”正面衬托林黛玉超凡脱俗、清新灵秀的气质,就像仙界的奇葩一样独特;用“美玉无瑕”正面烘托贾宝玉纯洁美好、品性高贵的特质,如同没有瑕疵的美玉般珍贵。这两句通过选取与人物特质相近的意象,从相同方向进行映衬,不仅生动展现了两人出众的容貌与气质,更暗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粹与高洁,为后续爱情悲剧的展开营造出美好而梦幻的氛围,使情感基调更加浓郁。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用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美好却虚幻不实的特点,反衬宝黛爱情的缥缈与无奈。水中月看似清晰,实则遥不可及,镜中花虽艳丽,却一触即碎,这与宝黛二人真挚热烈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美好表象与悲剧实质的反差,深刻展现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如泡影般无法实现,进一步强化了爱情悲剧的色彩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以对仗起兴,“阆苑仙葩”喻指黛玉(绛珠仙草转世)的超凡灵秀,“美玉无瑕”喻指宝玉(神瑛侍者化身)的纯净本质,二者的并称既暗合前世“木石前盟”的宿缘,又为后续情感纠葛埋下伏笔,以意象的华美烘托出宝黛初遇时的宿命感与理想化色彩。“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以设问句式形成情感张力,前句强调相遇的“奇缘”,后句却以“心事虚话”点破现实阻隔——看似矛盾的追问,精准刻画出宝黛爱情中“有缘无分”的悲剧内核,将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为二人“求而不得”的结局埋下叹息的注脚。“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以重复的“一个”形成回环,分写黛玉的“嗟呀”(含恨而终)与宝玉的“牵挂”(徒劳无果),两个动词简练勾勒出两人在情感困境中的徒劳挣扎:黛玉空叹知己难遂,宝玉空怀执念难圆,短短两句写尽爱而不得的无奈与苍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以“水”“镜”的虚幻意象,喻指宝黛爱情的缥缈无常——“月”“花”虽美却触不可及,既呼应前文“奇缘”的虚无,又暗示封建礼教下自由婚恋的易碎性,将情感悲剧升华为对美好事物终归幻灭的哲学性慨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以“泪珠儿”收束,化用黛玉“还泪”的神话设定,“秋到冬”“春到夏”的时间循环,极言泪水流淌的漫长与无休,既坐实黛玉“泪尽夭亡”的结局,又以自然季节的更迭强化悲剧的永恒性,让哀婉之情在时空延伸中愈发绵长动人。
4. 作品点评
全曲运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之法,起笔展现美好,后续凸显封建社会对爱情的迫害,致有情人难成眷属,尽显其内心悲痛,悠悠传达伤感哀怨,感染力极强。
# 此曲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为之心酸落泪。
现代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赵宏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诗词赏析》
上一篇:清·邢昉《早稼》
下一篇:清·乾隆《清闲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