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g
níng
méi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shì
làng
yuàn
xiān
shì
měi
xiá
ruò
shuō
méi
yuán
jīn
shēng
piān
yòu
zháo
ruò
shuō
yǒu
yuán
xīn
shì
zhōng
huà
wǎng
jiē
kōng
láo
qiān
guà
shì
shuǐ
zhōng
yuè
shì
jìng
zhōng
huā
xiǎng
yǎn
zhōng
néng
yǒu
duō
shǎo
lèi
zhū
ér
zěn
jīn
qiū
liú
dào
dōng
jìn
chūn
liú
dào
xià

译文

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逐句剖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

# 仙葩: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阆苑: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

#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若说没奇缘":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若说有奇缘":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

# 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二句: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自嗟:独自叹气。嗟呀,因悲伤而叹息。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

# 空劳牵挂:白白地魂牵梦挂。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

# 水中月: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虚幻的景象。

"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 镜中花:镜子中照出的鲜花,虚幻的景象。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

#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

"春流到夏":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枉凝眉》源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五回。它聚焦于书中主角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二人怀揣着纯真的“爱情理想”,却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下,被诸多因素无情碾碎,最终以林黛玉泪尽而亡惨淡收场。开篇,曲子略有上扬之势,似在展现宝黛爱情初始的美好与纯粹,随后急转直下,以强烈反差凸显破灭之殇。这般先扬后抑、两两映衬的手法,将封建社会里有情难成眷属之人内心那如鲠在喉、绵延不绝的憋闷与痛楚抒发得淋漓尽致,满溢着伤感哀怨,直击人心,令人对这段悲剧爱情久久难以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回里,曹雪芹运用浪漫主义笔触,写下《红楼梦十二支曲》与《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它们构成“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关键提纲,结构完整且意义重大。就《红楼梦十二支曲》乃至全书而言,虽不乏爱情情节展现,但曹雪芹对庸俗低级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嗤之以鼻。他所认同的爱情,是超脱封建宗法、忤逆儒家伦理道德,建立在共同思想根基之上的,而这实际上已超脱情感范畴,演变为封建社会末期思想博弈的政治映射。《枉凝眉》作为《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聚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二人怀揣美好爱情理想,却因变故被击得粉碎,最终林黛玉泪尽而亡。此曲以“谈情”为表、“谈政”为里,暗藏作者的褒贬爱憎。彼时,曹雪芹受时代与阶级束缚,于《枉凝眉》中敏锐抛出问题后,却无力求解,陷入苦闷;又因对新生力量信心不足,难以窥见叛逆者摆脱厄运的前路,只能为封建叛逆者奏一曲悲歌。即便如此,他鲜明的情感倾向毫无保留,尽显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锋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子,也是一首爱情悲剧曲。源自《红楼梦》,描绘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理想因封建因素破灭、黛玉泪尽而逝的故事。运用先扬后抑手法,开篇展现二人爱情美好,后凸显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痛,营造伤感哀怨氛围,传达出无奈与哀伤,极具感染力,令人叹息。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开篇“阆苑仙葩”(黛玉)与“美玉无瑕”(宝玉)以极致褒扬之词,渲染二人如仙玉般匹配的“木石前盟”,是为“扬”;紧接着以“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的矛盾设问陡然转折,将“奇缘”的美好期许拉入“心事虚话”的现实困境,先扬后抑间,凸显理想爱情与封建现实的剧烈冲突,形成情感上的跌宕冲击。反复:“一个是……一个是……”这种句式反复出现,分别将林黛玉比作“阆苑仙葩”,将贾宝玉比作“美玉无瑕”,又把他们的爱情比作“水中月”“镜中花”。通过这样的反复,不断强化两人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爱情的虚幻本质,让读者对二人的特质和爱情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印象。正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以“阆苑仙葩”正面衬托林黛玉超凡脱俗、清新灵秀的气质,就像仙界的奇葩一样独特;用“美玉无瑕”正面烘托贾宝玉纯洁美好、品性高贵的特质,如同没有瑕疵的美玉般珍贵。这两句通过选取与人物特质相近的意象,从相同方向进行映衬,不仅生动展现了两人出众的容貌与气质,更暗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粹与高洁,为后续爱情悲剧的展开营造出美好而梦幻的氛围,使情感基调更加浓郁。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用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美好却虚幻不实的特点,反衬宝黛爱情的缥缈与无奈。水中月看似清晰,实则遥不可及,镜中花虽艳丽,却一触即碎,这与宝黛二人真挚热烈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美好表象与悲剧实质的反差,深刻展现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如泡影般无法实现,进一步强化了爱情悲剧的色彩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以对仗起兴,“阆苑仙葩”喻指黛玉(绛珠仙草转世)的超凡灵秀,“美玉无瑕”喻指宝玉(神瑛侍者化身)的纯净本质,二者的并称既暗合前世“木石前盟”的宿缘,又为后续情感纠葛埋下伏笔,以意象的华美烘托出宝黛初遇时的宿命感与理想化色彩。“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以设问句式形成情感张力,前句强调相遇的“奇缘”,后句却以“心事虚话”点破现实阻隔——看似矛盾的追问,精准刻画出宝黛爱情中“有缘无分”的悲剧内核,将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为二人“求而不得”的结局埋下叹息的注脚。“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以重复的“一个”形成回环,分写黛玉的“嗟呀”(含恨而终)与宝玉的“牵挂”(徒劳无果),两个动词简练勾勒出两人在情感困境中的徒劳挣扎:黛玉空叹知己难遂,宝玉空怀执念难圆,短短两句写尽爱而不得的无奈与苍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以“水”“镜”的虚幻意象,喻指宝黛爱情的缥缈无常——“月”“花”虽美却触不可及,既呼应前文“奇缘”的虚无,又暗示封建礼教下自由婚恋的易碎性,将情感悲剧升华为对美好事物终归幻灭的哲学性慨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以“泪珠儿”收束,化用黛玉“还泪”的神话设定,“秋到冬”“春到夏”的时间循环,极言泪水流淌的漫长与无休,既坐实黛玉“泪尽夭亡”的结局,又以自然季节的更迭强化悲剧的永恒性,让哀婉之情在时空延伸中愈发绵长动人。

4. 作品点评

全曲运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之法,起笔展现美好,后续凸显封建社会对爱情的迫害,致有情人难成眷属,尽显其内心悲痛,悠悠传达伤感哀怨,感染力极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为之心酸落泪。

现代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赵宏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邢昉《早稼》

下一篇:清·乾隆《清闲口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