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年少":周瑜建功立业时正年轻,
# 周郎年少:《三国志·周瑜传》载,建安三年孙策授瑜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建安十三年破操军时他才三十四岁。郎,少年男子的美称。
"正雄姿历落":雄姿英发,
# 历落:清矫拔俗的样子。
"江东人杰":是江东出类拔萃的人才。
# 江东:长江以东,指东吴。
"八十万军飞一炬":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的火攻之计一举烧光,
"风卷滩前黄叶":如同狂风席卷滩头的黄叶一般。
# 风卷滩前黄叶:形容火势凶猛。赤壁之战时曹操南征大军号称八十万,船舰泊于长江北岸赤壁之下,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遂烧操战船并延烧岸上营垒,操军败退。
"楼舻云崩":曹军的战船如云崩般倾覆,
# 楼舻:古时作战供侦察、防守和攻城用的木制高台,这里指曹军的战船。一作楼橹。
"旌旗电扫":旌旗在烈火中如闪电扫过,
"熛射江流血":飞溅的火焰染红江水,血流成河。
# 熛射江流血:一作射江流血。熛,迸飞的火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咸阳三月":项羽焚烧秦咸阳宫殿,
"火光无此横绝":也赶不上这次火势凶猛。
# 横绝:这里形容火势凶猛。
"想他豪竹哀丝":遥想当年,周瑜一边欣赏着丝竹演奏,
# 豪竹哀丝:指管弦乐器。
"回头顾曲":一边回头顾盼着音律的细微差错,
# 顾曲:《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虎帐谈兵歇":在营帐中从容地谈论着兵法战事。
# 虎帐:军中帅帐陈虎皮,故云。
"公瑾伯符天挺秀":周瑜和孙策都天资挺秀,
# 伯符:孙策字。策,长沙太守孙坚之子,权兄。,公瑾:周瑜字。
"中道君臣惜别":可惜在中年君臣就惜别了。
# 惜别:坚死后,孙策割据江东吴、会稽等五郡,封吴侯。孙策与周瑜是生死之交。建安五年,策死,年仅二十六岁,故云“中道惜别”。,中道:中年。
"吴蜀交疏":赤壁战后,吴蜀两国的联盟关系渐渐疏远,
# 交疏:关系疏远。
"炎刘鼎沸":加之东汉政权极度动荡不稳,
# 炎刘:汉,刘姓,以火德王,故称。
"老魅成奸黠":因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得以成功。
# 老魅:指曹操。
"至今遗恨":而周瑜壮志未酬的遗恨,
"秦淮夜夜幽咽":秦淮流水发出幽咽之声,宛如周郎叹恨不已。
# 秦淮夜夜幽咽:周瑜临终前与孙权书:“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歌颂周瑜功绩的词,词的上阕写赤壁之战,展现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作用,下阕深为周瑜没有最后成就东吴帝业而惋惜。借助历史的沧桑巨变,流露出词人对历史兴衰、世事无常的惋惜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直接点明主题,以激昂笔触塑造周瑜年少英武、雄姿不凡的江东豪杰形象。“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生动描绘赤壁之战的关键场景,周瑜以火攻大破曹操八十万大军,将曹军溃败之势比作秋风卷落叶,尽显战争的摧枯拉朽。“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从战船、旌旗、战火等角度,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与宏大,战船如云朵崩裂,旌旗似闪电横扫,江面火光冲天、血流成河,凸显周瑜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战争的震撼力。“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用夸张对比手法,将赤壁之战的火势之猛、规模之大推向极致,远超当年项羽火烧咸阳。下阕“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笔触一转,展现周瑜儒雅风流的一面,他既能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又能欣赏音乐、顾曲知音,丰富人物形象。“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感慨周瑜与孙策皆为天赋异禀的俊杰,可惜孙策早逝,君臣中道分别,流露出对英雄早逝的惋惜之情。“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叙述吴蜀联盟破裂、汉室衰微,奸雄崛起,天下陷入纷争,展现历史的沧桑巨变。结尾“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将历史的遗憾融入现实,秦淮河的流水仿佛也在为往昔的风云变幻而呜咽,余韵悠长,深化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怅惘。
上一篇:清·张问陶《观我四首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