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容易":谈话议论岂可轻易!
# 谈何容易:谓谈话议论岂可轻易。意谓薛雪子孙对薛雪的评价不可轻率。何容,犹言岂可。《汉书·东方朔传》:“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非有)先生曰:‘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李善注:“言谈说之道何容轻易乎!”西汉·桓宽《盐铁论·盐铁箴石》:“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
"天生一不朽之人":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
"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
# 若:或。一说:若,其。
"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
# 悁悁:忧闷的样子。
"夫所谓不朽者":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
"非必周、":并不一定光是周公、
# 周:指周公。
"孔而后不朽也":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
# 孔:孔子。
"羿之射":后弈的射技,
# 羿:后羿,善射。古代对羿的传说有三。第一、夏有穷氏之国君,因夏民以代夏政。以不修民事,为家臣寒浞所杀。见《左传·襄公四年》。第二、唐尧时十日并出,草木枯焦,羿射落九日。其妻姮娥,奔月为月神。见《楚辞·天问》。《淮南子·本经训》等。第三、帝喾的射师。见《说文》。
"秋之奕":弈秋的棋艺,
# 秋:弈秋,善弈(下棋)。《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俞跗之医":俞拊的医术,
"皆可以不朽也":都是可以不朽的。
"使必待周、":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
"孔而后可以不朽":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
"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
# 纷纷:众多貌。,宇宙:指时间和空间。《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孔哉":孔子这样的人呢!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你的祖父一瓢先生,
# 一瓢:薛雪的号。,大父:祖父。
"医之不朽者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
"高年不禄":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
# 不禄:古时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孔颖达注:“不禄,不终其禄也。”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
# 永:使……长久。使动用法。
"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
# 墓志: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此指墓志文稿。
"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
# 陈文恭:陈宏谋,字汝咨,清代广西临桂人。累官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曾为苏省巡抚,卒謚文恭。早年治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之学,著有《培远堂文集》。
"呜呼":唉!
"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
"朽矣":要淹没了!
"夫学在躬行":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
# 躬行: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论语·述而》:“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宋·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在讲也":而不在于口头讲论。
"圣学莫如仁":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
# 仁:仁爱。动词。
"先生能以术仁其民":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
"使无夭扎":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
"是即孔子":这就是孔子的“
"老安少怀":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
# 老安少怀:《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安宁。怀,归向。皆使动用法。
"之学也":的学问啊,
"素位而行":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
# 素位:不居官位。
"学孰大于是":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
"文恭":然而,文恭,
"相公也":是位高官;
# 相公:丞相。明代废丞相职,清代因之。陈宏谋所任东阁大学士为文臣最高官职,位同前代之丞相,故云。
"子之大父":你的祖父,
"布衣也":是位平民,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
"则名高":名声就会很好;
"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
"则甚陋":就太浅薄了。
"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
# 逮之人:路人。指一般人。,今:犹“若”。如果。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
"虽子之仇":即使你的仇人,
"无异词也":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又问之曰":又问他说:“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
"虽子之戚":即使你的亲人,
"有异词也":也有不同的意见,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
# 传:为……立传。为动用法。
"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
"得毋以":只怕是因于“
"艺成而下":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
# 艺成而下:谓技艺取得成就而居下位。《礼记·乐记下》:“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孔颖达疏:“艺成而下者,言乐师商祝之等艺术成就而在下也。”
"之说为斤斤乎":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
# 斤斤:拘谨的样子。此谓拘泥。
"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
"精求之":精心地探求技艺,
"何艺非道":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
"貌袭之":表面上符合仁道,
# 袭:仿效。
"道艺两失":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
"医之为艺":医术作为一门技艺,
"尤非易言":尤其不能轻易谈论,
"神农始之":神农氏开创了它,
"黄帝昌之":黄帝光大了它,
"周公使冢宰领之":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
# 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又称大宰。
"其道通于神圣":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
"今天下医绝矣":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
# 绝:缺乏;贫困。《吕氏春秋·季春》:“振乏绝。”高诱注:“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资曰绝。振,救。”
"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
# 转:反而。
"何也":原因是什么呢?
"医之效立见":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
"故名医百无一人":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
"学之讲无稽":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
"故村儒举目皆是":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
# 村儒:指才学浅陋的文人。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
"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
"过矣":真是大错特错啊!
"仆昔疾病":我从前曾经患了病,
"性命危笃":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
"尔时虽十周、":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
# 周:指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程、":程颢程颐、
# 程:指程颢、程颐兄弟,两人同学于周敦颐,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张、":张载、
# 张:指张载,北宋哲学家。
"朱何益":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
# 朱:指朱熹,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
# 刀圭:古时量取药末的用具。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此借代药物。一说,此指医术。
"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
# 心折:佩服。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料想此外一定有奇特医案和良方,
"可以拯人":可以用来救助世人,
"可以寿世者":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
"辑而传焉":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
"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
# 语录:指二程与朱熹等人的《语录》。
"而乃讳而不宣":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
"甘舍神奇以就臭腐":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
# 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神奇,此指薛雪的医术。臭腐,此指程朱等理学。
"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
"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
"岂不悖哉":难道不荒谬吗!
# 悖:谬误。《荀子·王霸》:“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本文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羿之射”句,化用后羿射日的救世功绩,强调射术虽非儒家六艺核心,却因解决现实旱灾而被历史铭记,成为超凡技艺的象征,暗讽薛寿鱼“舍医从理”的荒谬。反问:连用“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等反诘,层层递进。尤其质问“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时,借路人之口坐实薛雪医名,使薛寿鱼篡改祖父形象的行为显得尤为可笑。对比:以“医之效立见”与“学之讲无稽”对照,强调“十周、程、张、朱何益?”不如薛雪“一刀圭活之”的救治实效,用自身濒死获救的经历痛斥理学空谈。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谈何容易”的强烈感叹破题,直指文化传承中的普遍困境,伟人后代常将祖先真正价值埋没。袁枚打破“唯圣贤可不朽”的成见,列举羿、弈秋、俞跗等技艺大家,说明“不朽”的多元可能。这种平民化的不朽观,与当时崇尚理学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段以一瓢先生墓志铭为例,揭露“重虚名轻实学”的荒诞。名医墓志竟只字不提医术,反攀附理学官员讲学事迹,袁枚用“呜呼”的痛心呼喊,揭示这种记载将导致真正医术失传的后果。案例选择极具代表性,墓志铭的“一字不及医”与“反托讲学”形成尖锐反讽。第三段提出“学在躬行”的核心观点。一瓢先生用医术救人,就是实践孔子的仁爱思想。他反问:平民医生非要攀附官员来抬高身价,就像普通工人硬说自己是领导秘书,反而显得可笑。老百姓都承认他是名医,谁信他是理学家呢?第四段以亲身经历佐证,当年病危时“十周程张朱何益”的反诘,与“一刀圭活之”的实效形成震撼对比。结尾“甘舍神奇以就臭腐”的比喻,辛辣讽刺了重虚名轻实学的社会风气,呼吁抢救那些“可以拯人,可以寿世”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