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wài

朝代:清作者:刘若蕙浏览量:3
piàn
cháng
ān
yuè
qīng
guāng
liǎng
yíng
xuán
zhī
qiān
jìn
xiāng
qíng
chuāng
zhú
xiě
qiū
yǐng
cūn
zhēn
dǎo
shēng
kōng
guī
chóu
mèi
duì
dēng
qíng

译文

一片长安城的明月,清朗的光辉洒照在相隔两地的亲人身上。我深知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怀着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窗外竹子映照出秋日的影子,村庄里传来夜晚捣衣的砧声。独守空房的女子愁绪满怀难以入眠,只能对着灯架喃喃自语。

逐句剖析

"一片长安月":一片长安城的明月,

"清光两地盈":清朗的光辉洒照在相隔两地的亲人身上。

# 盈:充满。,两地:海角天边。

"悬知千里客":我深知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

# 悬:遥远。

"不尽故乡情":心中怀着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窗竹写秋影":窗外竹子映照出秋日的影子,

"村砧捣夜声":村庄里传来夜晚捣衣的砧声。

# 砧: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空闺愁不寐":独守空房的女子愁绪满怀难以入眠,

"自语对灯檠":只能对着灯架喃喃自语。

# 檠:灯台、蜡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寄外》是清代女诗人刘若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长安月的清辉、窗竹的秋影、村砧的夜声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独守空闺的愁绪。首联以月光为纽带,暗示夫妻分隔异地却共享同一轮明月;颔联则直抒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后两联用窗外的竹影、夜晚的捣衣声烘托秋夜的寂寥,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因思念而辗转难眠、孤寂无依的形象。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白描手法将景物与情感交融,展现了清代女性诗歌含蓄深婉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诗歌以长安明月共照两地开篇,通过描绘窗前竹影、村中捣衣声等秋夜意象,表达了思念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窗前之萧疏竹影”通过巧妙组合“萧疏竹影”的视觉意象与村头“隐约砧声”的听觉意象,营造出凄凉氛围,将思妇独坐无眠的寂寞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化用:“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是对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豪迈化用。长安月,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高悬于苍穹之上,其清光毫无偏私地倾洒在相隔千里的两地。诗人胸怀坦荡,将自身炽热的心意融入这磅礴月色之中,借这浩荡月光,抒发着让两颗心跨越重重障碍、紧密相连的壮志豪情。

3. 分段赏析

“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首联以“长安月”起兴,清冷的月光洒满两地,既点明秋夜的时间与长安的地点,又通过“两地盈”暗示诗人与所思之人分隔两地,共享同一轮明月,营造出空间上的距离感与情感上的共鸣。“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颔联直接点出“千里客”的身份,诗人料想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必然涌动着无法停歇的思乡之情。“悬知”二字显出对游子心境的体察,情感真挚而深沉。“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颈联转写眼前景:窗外的竹子在秋风中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在书写秋天的痕迹;远处村庄传来阵阵捣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两句通过“秋影”“捣夜声”的细节,渲染出秋夜的清冷与孤寂,捣衣声更暗含思妇对游子的牵挂,为下文埋下伏笔。“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尾联聚焦思妇形象:空荡荡的闺房中,她因愁绪难以入眠,独自对着灯盏喃喃自语。“空闺”凸显孤独,“愁不寐”直写思念之深,“自语对灯檠”则以细微动作刻画出她无人倾诉的寂寞,将全诗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万松寺》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