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长安月":一片长安城的明月,
"清光两地盈":清朗的光辉洒照在相隔两地的亲人身上。
# 盈:充满。,两地:海角天边。
"悬知千里客":我深知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
# 悬:遥远。
"不尽故乡情":心中怀着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窗竹写秋影":窗外竹子映照出秋日的影子,
"村砧捣夜声":村庄里传来夜晚捣衣的砧声。
# 砧:捶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空闺愁不寐":独守空房的女子愁绪满怀难以入眠,
"自语对灯檠":只能对着灯架喃喃自语。
# 檠:灯台、蜡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诗歌以长安明月共照两地开篇,通过描绘窗前竹影、村中捣衣声等秋夜意象,表达了思念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窗前之萧疏竹影”通过巧妙组合“萧疏竹影”的视觉意象与村头“隐约砧声”的听觉意象,营造出凄凉氛围,将思妇独坐无眠的寂寞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化用:“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是对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豪迈化用。长安月,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高悬于苍穹之上,其清光毫无偏私地倾洒在相隔千里的两地。诗人胸怀坦荡,将自身炽热的心意融入这磅礴月色之中,借这浩荡月光,抒发着让两颗心跨越重重障碍、紧密相连的壮志豪情。
3. 分段赏析
“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首联以“长安月”起兴,清冷的月光洒满两地,既点明秋夜的时间与长安的地点,又通过“两地盈”暗示诗人与所思之人分隔两地,共享同一轮明月,营造出空间上的距离感与情感上的共鸣。“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颔联直接点出“千里客”的身份,诗人料想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必然涌动着无法停歇的思乡之情。“悬知”二字显出对游子心境的体察,情感真挚而深沉。“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颈联转写眼前景:窗外的竹子在秋风中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在书写秋天的痕迹;远处村庄传来阵阵捣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两句通过“秋影”“捣夜声”的细节,渲染出秋夜的清冷与孤寂,捣衣声更暗含思妇对游子的牵挂,为下文埋下伏笔。“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尾联聚焦思妇形象:空荡荡的闺房中,她因愁绪难以入眠,独自对着灯盏喃喃自语。“空闺”凸显孤独,“愁不寐”直写思念之深,“自语对灯檠”则以细微动作刻画出她无人倾诉的寂寞,将全诗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上一篇:清·乾隆《万松寺》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