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那三春勘破":把那春光的美好全都看破,
# 将那三春勘破:语带双关,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
"桃红柳绿待如何":就算是桃红柳绿又能如何?
# 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
"把这韶华打灭":摒弃这青春年华的虚浮,
# 韶华:大好春光,美妙年华。这里比喻所谓青春时期,寓意惜春少年看破红尘出家。
"觅那清淡天和":去寻觅那清淡平和的生活。
# 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也就是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天和:即所谓元气。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还说什么天上的碧桃开得多么繁盛,
# 天上夭桃: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喻在朝的达官显贵,以秋江芙蓉比喻他自己。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贾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云中杏蕊多":云中的红杏蕊朵多么繁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到头来,谁又能熬过那萧索的秋天?
#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你看那白杨树下,送葬的人们在低声哭泣,
# 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则看:只见。
"青枫林下鬼吟哦":青枫林里,鬼魂在凄惨地吟唱。
# 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更兼着":再加上,
"连天衰草遮坟墓":连天的衰草遮蔽着坟墓,
"这的是":这正是,
# 的是:真是。
"昨贫今富人劳碌":昨天贫穷今天富贵,人们劳碌奔波,
"春荣秋谢花折磨":就像花儿春天繁荣秋天凋谢,饱受折磨。
"似这般":像这样,
"生关死劫谁能躲":生离死别的劫难,谁又能躲得过?
# 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闻说道":听说,
"西方宝树唤婆娑":西方有棵宝树叫婆娑,
# 西方宝树唤婆娑:“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发源于古印度,所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中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人所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人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的仙果,传说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
"上结着长生果":上面结着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果实。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曲。它描绘了贾惜春看破三春的繁华短暂,否定世俗的富贵荣华,感慨生命的兴衰无常,表达了对清淡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西方佛国解脱的向往。借对三春景象、世间兴衰的描写,写出了贾惜春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命运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中“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描绘出一种繁华、繁盛的景象,极力渲染世俗中富贵荣华的美好与众多。而“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笔锋一转,暗示无论之前多么繁盛,最终都难以抵挡秋天的衰败,“秋”象征着衰败、终结。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荣华富贵的短暂与虚幻,强调了世事无常,无论多么辉煌最终都逃不过命运的衰落。双关:“将那三春看破”中“三春”在这里具有双关意义。一方面,它指的是自然界春天的三个月,代表着美好、繁华的时光;另一方面,它暗指《红楼梦》中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三位姐姐。惜春从这三位姐姐的悲惨命运中,看透了世间的炎凉和繁华的短暂,一语双关,使语句含义更加丰富深刻,也为曲子奠定了看破世事的情感基调。比喻:“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把人生的贫富变化比喻成花的荣谢。“昨贫今富”如同花的“春荣秋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境遇的不稳定和变化无常。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地位而忙碌奔波,就像花朵在春天绽放、秋天凋谢一样,充满了无奈和被命运摆弄的意味,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艰辛。象征:“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中“西方宝树”“长生果”具有象征意义。在曲子中,它们象征着佛国世界的美好、安宁与解脱。惜春经历了贾府的兴衰,看透了尘世的痛苦与虚幻,认为只有西方佛国才能让她摆脱生关死劫,获得真正的安宁。“西方宝树”“长生果”是她精神寄托和追求解脱的象征,也体现了曲子对尘世超脱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开头部分“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开篇即点明惜春的心境,她看透了三春的繁华不过是短暂表象,即便桃红柳绿又能怎样,毅然摒弃青春年华的虚浮,去追寻清淡平和的境界,为全曲奠定了超脱尘世的基调。中间部分“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这部分先用反问否定世俗对富贵的追求,指出无论多么繁盛,都难以熬过秋天的衰败。接着通过“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等景象描写,展现出人生的凄凉与无常,“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兴衰不定,人们在命运的摆弄下疲于奔命。结尾部分“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以感慨生命中生死劫难难以逃避,顺势引出对西方佛国的向往,在惜春看来,尘世充满痛苦与无奈,只有西方佛国的“宝树”“长生果”能给予解脱,体现其对精神归宿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虚花悟》是专为贾惜春而作,深刻揭示了荣华富贵皆为虚幻泡影的本质。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惜春个人命运的表达,更蕴含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在理想破灭后的沉痛哀伤,弥漫着浓郁而深沉的悲观气息。
# 这首曲子不单是为了惜春而设,更多的句子是曹雪芹直接抒发内心幻灭后的悲哀,悲观的气氛太浓重了。
中央党校教授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
上一篇:清·乾隆《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
下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