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ǎo
lóu

朝代:清作者:管同浏览量:3
guī
jiāng
níng
ài
shān
chuān
shèng
xián
cháng
dēng
shí
tóu
zhōng
fàn
zhōu
hòu
nán
róng
tiān
què
zhū
fēng
ér
běi
pān
yàn
guān
jiāng
liú
zhī
měng
zhuàng
wéi
jiāng
níng
shèng
jǐn
shì
huò
yǒu
yāo
dēng
lǎn
zhě
zhé
yàn
juàn
shě
shì
ér
yóu
ér
wàng
yǒu
sǎo
lóu
jiā
nǎi
wèi
shǐ
zhì
yān
xīn
yǒu
qiū
jīn
tán
wáng
zhōng
fǎng
访
jiā
yīn
xiāng
xié
wǎng
shì
lóu
cén
shān
zhī
diān
shí
xiù
jié
ér
páng
duō
shù
shān
fēng
西
lái
luò
xià
duī
huáng
dié
qīng
yàn
ruò
xiù
shàng
dēng
jìn
jiē
chéng
shì
yuǎn
jiāng
dǎo
yān
cūn
yún
shè
shā
niǎo
fēng
fān
yōu
kuàng
guī
chéng
suī
xiàng
zhī
suǒ
wèi
shèng
jiā
fán
rén
zhī
qíng
yuǎn
ér
jìn
gài
yuǎn
zhì
nán
shì
zhī
xiān
zhòng
suī
ér
xiá
zhī
jìn
zhì
shì
zhī
xiān
qīng
suī
yǒu
ér
xiá
zhī
zhī
jiàn
měi
wèi
chā
yuǎn
liú
zhī
jìng
zài
bàn
wài
zhì
yàn
juàn
yuǎn
yóu
shēng
píng
xíng
shì
zhī
lèi
shì
zhě
shèng
zāi
suī
rán
wáng
jūn
ér
zhōng
rén
zhī
suǒ
guì
yǒu

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逐句剖析

"自予归江宁":从我回到江宁后,

# 江宁:今南京市。,归:回。

"爱其山川奇胜":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

# 奇胜:奇特佳妙。

"间尝与客登石头":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

#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清凉山后。今存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南北长约米。,间:趁空闲。

"历钟阜":游历钟阜山,

# 钟阜:即钟山。又名金陵山、北山、紫金山等。在江宁府城东北。,历:经过。

"泛舟于后湖":在后湖泛舟游乐,

# 后湖:即玄武湖。在江宁府城北。它古名桑泊湖。从三国吴至南朝刘宋,先后叫后湖、练湖、蒋陵湖、北湖。宋文帝时改名玄武湖。

"南极芙蓉、":南面远至芙蓉山、

# 芙蓉:峰名。在江宁府城南余公里处,是祖堂山的主峰。祖堂山,南朝刘宋时称幽栖山。,极:到达。

"天阙诸峰":天阙山诸峰,

# 天阙:峰名。即牛头山。在江宁府城西南20公里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上元县牛头山”条载:“山有二峰,东西相对,名为‘双阙'”。又载:东晋未立阙,王导指牛头山二峰为双阙,因而有“天阙山”等名目。

"而北攀燕子矶":北面攀上燕子矶,

# 燕子矶:在江宁府城北郊。山石屹立长江边,三面临空,形如飞燕,因称燕子矶。丹崖翠壁,磴道盘曲而上,势极险峻。为江宁四十八景之一。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攀:攀登。

"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

# 猛壮:猛烈、雄壮。

"以为江宁奇胜":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

"尽于是矣":都在这里了。

"或有邀予登览者":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

"辄厌倦":就感到厌倦了,

"思舍是而他游":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 而:然而。,舍:放弃。

"而四望有扫叶楼":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

# 四望:山名。清凉山的支阜。管同《余霞阁记》说到的四望矶即在四望山下。,而:然而。

"去吾家不一里":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

"乃未始一至焉":竟然从未去过。

"辛酉秋":辛酉年秋天,

# 辛酉:指嘉庆六年(1801)。

"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

# 王中子:事迹待考。,金坛:县名。当时属镇江府。今江苏金坛。

"语及":说起扫叶楼,

# 语及:谈到扫叶楼。

"因相携以往":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

# 携:搀扶;牵引。

"是楼起于岑山之巅":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

# 岑山:四望山的支阜。,起:建。

"土石秀洁":山上土净石秀,

"而旁多大树":小楼傍大树茂密,

"山风西来":山风西面吹来,

"落木齐下":落叶纷纷,

# 落木:落叶。杜甫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堆黄叠青":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

"艳若绮绣":绚烂得像一幅织绵。

"及其上登":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

"则近接城市":这里近接城区市井,

# 城市:指江宁府、上元县等。

"远挹江岛":远连江心小岛,

# 江:长江。,挹:牵引。引申为联结。

"烟村云舍":云烟缭绕的村舍,

"沙鸟风帆":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

"幽旷瑰奇":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

# 瑰奇:这里指奇异之物。

"毕呈于几席":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

"虽向之所谓奇胜":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

# 向:一作乡。先前;从前。

"何以加此":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加:超过。

"凡人之情":大凡人的感情,

"鹜远而遗近":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 遗:遗漏;抛弃。,鹜:一作“鹜”,意为追求。

"盖远则其至必难":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

"视之先重":则把它看得很重,

# 视之先重:先对它加以重视。

"虽无得而不暇知矣":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

# 不暇知:顾不得计较。即不在意。,得:获得。

"近则其至必易":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

"视之先轻":则把它看得很轻,

"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

# 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予之见":我的见识,

# 见:识见。

"每自谓差远流俗":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

# 差远流俗:尚能远商流俗。差:尚。流俗:泛指世俗。

"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

# 顾:却。连词。

"至厌倦思欲远游":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

# 至:甚至于。

"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

# 类:相类似。

"可胜计哉":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 胜:尽。

"虽然":虽然如此,

"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

"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 与:罢。语气词。这里表示推测、估计。,益友: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贵:重视;崇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扫叶楼记》是清代文学家管同所著的一篇散文,文中叙写作者与友人同游南京扫叶楼的经历。全篇前半绘景、后半论理:首段先言自己曾囿于成见,以为江宁胜景已尽览无余;次段详述登楼所见——江水西来折南如绳,沙渚隐现似荠,群山箕踞环拱,烟村风帆相映,画面清丽且层次分明;第三段则由游兴引发议论,慨叹世人多“骛远而遗近”,舍近求远间反失本心。文章写景笔触清秀,山水江岛随视角转换次第铺展,令人如临其境;议论则因景生感、有的放矢,借游览之思针砭时俗,于哲思中见启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扫叶楼记》创作于嘉庆六年(1801)秋,作者与金坛王中子相携往游扫叶楼,惊叹于扫叶楼的美景创作此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登楼纪游的游记哲理散文,借归江宁后遍游诸景、终登扫叶楼见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等幽旷瑰奇之景的经历,以及由登楼而生的思考,写出了世人“骛远遗近”的普遍心态,反思自身行事之失,感慨益友之贵,将山水游历与哲理感悟相融合,传递出珍视身边美好、重视益友引导的处世哲思。

2. 写作手法

烘托:先详述登石头城、游钟山等江宁诸多胜景,渲染“江宁奇胜尽于是矣”的认知,以此烘托扫叶楼,凸显其被“视而不见”的反差,为后文发现扫叶楼胜境、生发出深刻感悟做铺垫。对偶:“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含,沙鸟风帆”,前后句两两对偶,“近”与“远”呼应,“烟村云含”承接“近接城市”,“沙鸟风帆”呼应“远挹江岛”,词句工整,意脉交错,营造错落有致的表达效果。虚实结合:“堆黄叠青”从实写色彩展现景致,“曲旷瑰奇”以虚笔勾勒境界,实虚相生,丰富画面层次与意境,让扫叶楼周边景色的呈现更具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作者归江宁后,积极投身游览,“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一系列连贯动作,以铺陈之法展现遍历江宁常规胜景的过程。“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直言对胜景的“笃定”认知;“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则借面对邀游的厌倦、欲另寻他处的心理,初步显露出“骛远遗近”的心态。从表达技巧看,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叙事节奏;于内容主题层面,精准锚定“远游为胜”的初始观念,与后文感悟形成鲜明对照,恰似为思想蜕变埋下伏笔。“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轻巧转折,引出近在咫尺却被忽略的扫叶楼。“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绘景时调动多重感官:“土石秀洁”是视觉对质感的捕捉,“山风西来”暗含听觉感知,“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则以色彩交织、比喻修辞,将落叶堆积之景渲染得明艳动人,让扫叶楼周边环境的景物形象跃然纸上。“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采用移步换景之法,随“登楼”动作推进,景致由近及远铺展:城市烟火、江岛浩渺、烟村朦胧、沙鸟风帆灵动,层次分明如画卷徐徐展开。“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登楼后的惊叹,既从内容主题上突出扫叶楼景致远超预期,打破作者对“江宁奇胜”的固有认知,又自然衔接后文对“骛远遗近”的反思,成为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开篇即直指人性普遍弱点,以议论切入深刻反思。“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从逻辑层面剖析“骛远遗近”的根源:因距离产生“获取难度”差异,进而导致认知权重倾斜,即便近处有美好,也因“视之先轻”被忽视。“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作者由扫叶楼经历反观自身,承认自认为“超脱流俗”,实则仍陷入“遗近”误区,并联想到生平行事多有类似,以反问强化自省力度,将个体感悟拓展到更广阔的人生感悟。“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借得王君相伴未错失胜景一事,感慨益友在修正认知、发现美好中的重要性,内容主题由此升华,从对“骛远遗近”的反思,延伸到对“益友价值”的肯定,让记游散文跳出单纯写景叙事,兼具哲理深度与人文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文突出显示了作者散文的风格:信手点染,一体白描,平淡中颇饶雅趣;结构完整,言之有序,先纪游,后述怀,写景与议论浑然一体,寓丰神于音节、字句之中。“贵近”一说,确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哲理。

现代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王充闾《中国好文章 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移居偶成》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