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向云山那畔行":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
# 那畔:那边。
"北风吹断马嘶声":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 北风吹断马嘶声: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吹断:吹散。嘶声:鸣叫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 若为:怎为。,远塞:遥远的边塞。
"一抹晚烟荒戍垒":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
#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半竿斜日旧关城":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
#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斜日:斜挂的红日。
"古今幽恨几时平":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 幽恨:怨恨。,古今:古往今来。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的词,也是一首边塞词。词人描绘了自己在深秋时节,身往云山边塞远行的情景,途中北风呼啸,马嘶声被吹断。眼前是荒烟笼罩的戍垒和斜日映照的旧关城,满目萧瑟。借这些景象,词人表达了难以平息的古今幽恨,以及内心交织的怀古、恋乡与忧虑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人描绘“北风”“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等塞外之景,将塞外的荒凉与内心的幽恨、悲怆之情融合,借景传达出惆怅与历史沧桑之感。烘托:“北风吹断马嘶声”,用呼啸的北风和被打断的马嘶声,烘托出塞外环境的荒寒与旅途的艰辛,以及自身内心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简洁点出行程方向,奔赴云山之外,营造出一种未知与遥远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羁旅基调,也易让人联想到词人其他描述远行的词句。“北风吹断马嘶声”:“吹断”二字炼字精妙,生动展现出北风的强劲,不仅阻断马嘶声,更渲染出塞外环境的荒寒,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纷乱。“深秋远塞若为情”:直抒身处深秋远塞之地的复杂情感,以问句强化情绪,将塞外的肃杀与自身心境相融合,引发读者对其情感的探寻。“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运用白描手法,“一抹”“半竿”精准勾勒景物形态,“荒”“旧”二字赋予戍垒、关城沧桑之感,描绘出萧索的战地风光,寄寓古今幽恨。“古今幽恨几时平”:卒章显志,“古今”拓展时间维度,将个人幽恨置于历史长河,深化主旨,体现出词人对宇宙、人生、世事的独特思考,情感真挚深沉。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所作的边塞词。全词多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词人笔下的边塞风物皆具灵性,虽未直接抒情,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其怀古、恋乡与忧虑等复杂情感。该作因历史、环境与词人性格等因素交织而成,宛如一曲苍劲的边塞之歌,以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眼前。
# “身向云山那畔行”,实自其自撰《长相思》之“身向榆关那畔行”出,惟前次为春,此则深秋而巳。“旧关城”仍为榆关,否则“古今幽恨”四字不称。此阕盖有明清易代之感慨在焉。
现代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94》
下一篇:清·陆宇燝《寒食题宋先生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