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ér
jīn
cái
dào
dāng
shí
cuò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ér
jīn
cái
dào
dāng
shí
cuò
xīn
hóng
lèi
tōu
chuí
mǎn
yǎn
chūn
fēng
bǎi
shì
fēi
qíng
zhī
hòu
lái
qiǎng
shuō
huān
bié
luò
jìn
huā
yuè
yòu
西

译文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逐句剖析

"而今才道当时错":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

# 才道:才知道。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心绪凄迷":心中凄凉迷乱。

#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偷垂":眼泪默默落下,

# 红泪:指美人的眼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情知此后来无计":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

# 无计:无法。,情知:深知,明知。

"强说欢期":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

#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欢聚的日子。

"一别如斯":像这样一别,

"落尽梨花月又西":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月: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直言当时犯错,心绪凄迷,将现实场景与心理感受交织,暗喻美好春景与凄凉心境的反差;下片以“强说欢期”转折,借“一别如斯”的直白喟叹与“落尽梨花月又西”的凄美画面,表明明知相聚无望却强说欢期,最终无奈一别,时光流逝。语句铺陈,借景抒情,营造出浓郁的悲伤氛围。全词借懊恼心绪描绘分离愁绪,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词句新颖且满溢悲伤,情感起伏间尽显跌宕婉转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一说此词是为其表妹而作。纳兰与表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然而表妹却在十五岁时选秀入宫,二人自此咫尺天涯。几年之后,纳兰痛定思痛,惊觉这段感情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即便开始了也早该结束,于是写下此词以寄托对表妹的情思。一说该词是为其爱人沈宛而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性德在江南经顾贞观牵线搭桥结识沈宛,二人情投意合。但因沈宛汉人身份及门第观念,纳兰无法给她名分,两人聚少离多。在与沈宛相处的过程中,纳兰对这段感情的未来感到无奈与怅惘,遂作此词,表达对爱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词人对过往情感经历的深刻追悔与无奈。全词借对往昔情感的懊恼,表达了深深的分离之苦与无尽的怅惘情思。

2. 写作手法

铺陈:整首词通过逐步描述词人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来进行铺陈。上片先写“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点明内心的追悔和凄迷的情绪,接着“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进一步描绘出自己或对方暗自垂泪,在春风中觉得万事皆非的情境,将这种痛苦的情感具体化;下片“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深入刻画明知无法再相聚却仍强言欢期的无奈,最后“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以景结情,深化了分离的哀伤,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借景抒情:“满眼春风百事非”一句,以“春风”这一美好的自然景象,与词人内心“百事非”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借春风之景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凄凉;“落尽梨花月又西”,描绘了梨花飘落、月亮西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哀伤的氛围,借这一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分离的无奈、惆怅以及对往昔情感的深切怀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短短数字,便为全词奠定了追悔与凄迷交织的情感基调。这里的“错”字语义朦胧,似雾里看花,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到底是当初两人不该邂逅相识,在彼此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还是相识后不该任由感情升温,走得越来越近,以至于如今承受分离之苦;亦或是在相处的过程中,本应紧紧抓住机会,不让对方离去,却最终错失了相守的可能。词人并未言明,却恰恰巧妙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思索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错”。“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一句更是精彩绝伦,运用了独特的错位修辞。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百事非”往往与肃杀的“满眼秋风”相呼应,以秋风的萧瑟烘托心境的悲凉。然而,词人在此处却反其道而行之,描绘出“春风满眼”的景象,在这繁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春光中,词人却觉得世间万事皆非,一切都不如人意。以乐景衬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出词人内心深处那种由生命的美好绚烂,感受到死亡般凄凉的痛楚。此刻的春风与往昔并无不同,年年如期而至,可词人的心情却早已从春天的温暖明媚,坠入了秋天的萧瑟孤寂,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下片“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一词,本应充满着甜蜜与期待,代表着两人相见、欢聚的美好时刻。但“强说”二字,却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这份希望,透露出深深的无奈。词人明明清楚地知道,此后两人再无相见的可能,命运的齿轮已经无情地转动,将彼此推向不同的方向。然而,他却仍要自欺欺人地编织着谎言,假装约定着未来的相聚,这种无力感与绝望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看到词人强颜欢笑背后的心酸,那种欲哭无泪、欲诉无言的心境跃然纸上。末句“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词人以景语作结,堪称神来之笔。在风动梨花、淡烟软月的清幽景致中,仿佛佳人的一缕幽香,正化作洁白的梨花,缓缓落入词人的手心。情语写到极致,再以景语收尾,将情语中的“主观风月”,巧妙地融入景语的“客观风月”之中。这既是词人高超的修辞技巧的体现,也尽显情人之间面对分离的无奈。就如同“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般,词人心中那无尽的愁绪,难以言说,只能寄托在这清幽的景色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中,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空间,让人久久沉浸在这份凄美的情感氛围中。

4. 作品点评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一词语言率直平白却不失深情,以寥寥数语将词人因被迫分离而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全词以懊恼之意来书写分离之苦,真正做到了语少而意足,言辞新颖且饱含悲戚,情感的抒发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哀乐无常,情感热烈到十二分,刻画到十二分。

近代文学家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腊八日夜直》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