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何心":问问自己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思,
"却构此、":竟然建造了这、
"三楹茅屋":三间茅屋。
# 三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
"可学得、":难道是想要学得、
"海鸥无事":那海鸥一样悠闲自在,
# 海鸥无事:“海鸥”二句:《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人喜爱海鸥,每天早晨都会来海边和海鸥一同游玩,他的父亲让他把海鸥抓来,第二天他再到海边,海鸥只在天上飞旋,不再飞落到他的身边了。性德暗用此典,描述海鸥一般的无心而遨游的生活。
"闲飞闲宿":随意飞翔,随意停歇。
"百感都随流水去":心中百感都随着流水一同逝去,
"一身还被浮名束":可自身却仍然被那虚妄的浮名束缚着。
# 浮名:虚名。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误东风、":真是辜负了这东风吹拂、
"迟日杏花天":春日迟迟、杏花盛开的美好时光,
# 迟日:春日,语出《诗经·幽风·七月》“春日迟迟”。
"红牙曲":于是我拍击着红牙板歌唱。
# 红牙曲:谓拍击着红牙板歌唱。辛弃疾《满江红》:“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樽前飞下日边消息。”
"尘土梦":世事变幻如梦,
# 尘土梦:“尘土梦”二句:《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
"蕉中鹿":像郑人蕉中藏鹿一样真假难辨。
"翻覆手":反复无常,
# 翻覆手:“翻覆手”二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有这种记忆力,便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再摆一遍,王粲照做,两副棋局相较,没摆错一个棋子。此典引申后比喻世事无常,是非莫辨。
"看棋局":如同一局棋那样变化莫测。
"且耽闲殢酒":暂且乐得清闲,与酒为伴,
# 殢酒:纵酒。辛弃疾《最高楼》:“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耽闲:白白耽搁。
"消他薄福":享受一些微薄的福分。
# 消:享受。
"雪后谁遮檐角翠":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
"雨余好种墙阴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
"有些些、":心中有许多的话语、
# 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些些,湖北麻城、四川云阳等地方言,词中常用语。
"欲说向寒宵":想要在寒冷的夜晚,
"西窗烛":就着西窗下的烛光,与友人倾诉。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抒怀言志词。词中通过自述建造茅屋的缘由,描绘摆脱浮名、赏春与友对酌的愿景,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愤懑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尘土梦,蕉中鹿”:化用《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典故。讲述郑国樵夫打死鹿后藏于蕉叶下,后忘记藏处,以为是梦;旁人听闻按其所述找到鹿。樵夫与旁人为此争讼。纳兰借此典,将人生比作一场真假难辨、得失无常的梦,表达对功名虚幻、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三句,以突兀的设问开篇,纳兰性德对自己在渌水亭旁建造茅屋这一行为发出疑问。在风景秀丽之处修建看似无用的茅屋,本是令人不解之举,此问虽无实际建设性,却以极为流畅、直白的语言,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为下文的叙志巧妙铺垫,引发读者探寻答案的兴趣。“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纳兰以答语表明心迹,他希望效仿海鸥,过着无忧无虑、自在闲适的生活。此处化用古代文人以与海鸥为伴喻示闲适或隐居的典故,如宋代陆游在《雨夜怀唐安》中写下“小阁帘栊频梦蝶,平湖烟水已盟鸥”,借庄生梦蝶和鸥鸟订盟的典故,展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纳兰借此典故,深刻表达出自身淡泊功名,向往如陶渊明等古代隐士般不问世事、逍遥自在的心境。“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此句体现出纳兰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与感悟。他将生命比作奔涌向前的流水,感慨在忙碌奔波之间,所有的情感思绪、才情抱负,终将如流水般消逝。“百感”涵盖了人生种种经历与情感,“流水”则象征着时光飞逝与世事无常,二者结合,凸显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一身还被浮名束”,直言自己仍被虚妄的功名利禄所束缚,深刻道出对浮名的厌倦与对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渴望。“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红牙曲”指的是拍击红牙板歌唱。红牙板为红色檀木制成,是古代唱歌时用于打拍子的乐器,其质地优良、做工精细,与北方“数来宝”艺人手中的碎板类似。元代诗人杨维桢在《红牙板》诗中描绘:“良工削出红冰片,自非红鸾之舌为尔绳,安得三三贯成串?”纳兰在此句中暗示,自己不应在春日的美好时光里,沉溺于世俗的享乐之中。“误”字饱含自责与反思,进一步表达出他想要摆脱当下世俗生活,追寻内心宁静与理想生活的迫切愿望。上片从疑问起始,逐步深入,以流畅的语言、精妙的用典和真挚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纳兰的心境与志向。下片:“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前两句化用《列子》中“蕉中鹿”的典故。故事中郑国人砍柴打死鹿后藏于坑中,后却以为是梦,而路人依言找到鹿,两人为鹿争讼。此典故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纳兰借此表达对人生虚幻无常的认知。后两句将世事比作棋局,“翻覆手”生动描绘出世事变化的迅速与无常,仿佛在翻手之间,局势已全然不同。纳兰决定以旁观者的姿态“看棋局”,体现出他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洞察,以及超然物外、不为世事所扰的态度。“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纳兰认为既然世事无常,难以把握,不如选择躲避一旁,纵情于美酒与闲适之中,将这种生活视为安享微薄福气的方式。“耽”“殢”二字,生动展现出他对悠闲生活的沉溺与享受,进一步强化了他渴望远离喧嚣、自在生活的态度,也是对前文人生无常感悟的回应与选择。“雪后谁遮檐角翠,雨馀好种墙阴绿”,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大雪过后,屋檐角的翠绿在白雪映衬下愈发鲜明;雨后初晴,在墙阴之处种下绿苗,充满生机与希望。“谁遮”以疑问语气突出翠绿的自然显现,“好种”则流露出对种植绿苗的期待与喜爱,体现出纳兰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热爱,也表达出他对这种质朴、宁静生活的向往。“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纳兰巧妙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以“西窗烛”为意象,营造出静谧而温馨的寒夜谈心氛围。“有些些”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他内心深处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他渴望在寒夜中,与友人围坐于西窗之下,伴着摇曳的烛光,倾诉心声,流露出对恬淡、知心生活的深切期待,以及对真挚友情的向往。下片通过用典、抒情和细腻的景物描写,全面且深刻地展现出纳兰期望摆脱宦海羁绊、追求田园悠闲生活的志向与情怀,以及对人生、友情的深刻思考。
# 康熙十六年,梁汾南归;十七年,性德为之筑草堂以邀之;十九年,梁汾复至京师。性德致张见阳手札第一简末有梁汾跋语云:“卿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容兄因仆作此语,构此见招。”词当作于康熙十七年内。
现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上一篇:清·陈维崧《二月十一日夜风月甚佳过水绘园听诸郎弦管灯》
下一篇:清·黄景仁《幼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