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táo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3
qiáo
hóng
bǎn
zhèng
qín
huái
shuǐ
zhǎng
绿
yáng
piāo
piě
guǎn
lǐng
chūn
fēng
péi
yàn
dài
hán
bié
yān
ruǎn
huā
jiāo
hán
shí
fāng
cǎo
cuī
shí
jié
huà
chuán
xiāo
shēng
liáo
rào
kōng
kuò
jiū
jìng
táo
táo
gēn
jīn
shǎo
chēng
shuāng
jué
hóng
piān
zuǒ
guī
duō
mái
jiǎ
shǐ
使
guāng
zhù
luó
zhōng
lǎo
shuí
dào
qīng
chéng
zhé
wáng
láng
qiān
qiū
yàn
shuō
jiāng

译文

红板桥面低平,正逢秦淮河水位上涨,岸边绿杨枝叶轻盈飘拂。桃叶如春风般温柔地陪伴着飞舞的燕子,带着晨露,含着凄楚,与爱人惜别。烟雾中梨花显得柔媚,寒食节的细雨滋润万物,芳草萋萋,催促着时节流转。画船上箫鼓齐鸣,歌声在开阔的水面上缭绕不绝。说到底,像桃叶、桃根这样,古往今来难道还少吗,色艺都佳的女子?只因一缕红丝绳偏偏系在了左腕被王献之看中,多少同样出众的女子却被深闺埋没。假如西施,当年在苎萝村终老一生,谁会说她是倾国倾城的聪慧女子呢?王献之那一曲《桃叶歌》,让桃叶渡的风流韵事在千年间被艳称不绝。

逐句剖析

"桥低红板":红板桥面低平,

"正秦淮水长":正逢秦淮河水位上涨,

# 长:通“涨”。

"绿杨飘撇":岸边绿杨枝叶轻盈飘拂。

# 飘撇:摆动。,绿杨:绿色的杨柳,古人常用折杨柳枝表示伤春惜别。

"管领春风陪舞燕":桃叶如春风般温柔地陪伴着飞舞的燕子,

"带露含凄惜别":带着晨露,含着凄楚,与爱人惜别。

"烟软梨花":烟雾中梨花显得柔媚,

"雨娇寒食":寒食节的细雨滋润万物,

"芳草催时节":芳草萋萋,催促着时节流转。

"画船箫鼓":画船上箫鼓齐鸣,

"歌声缭绕空阔":歌声在开阔的水面上缭绕不绝。

"究竟桃叶桃根":说到底,像桃叶、桃根这样,

# 桃根:桃叶妹。

"古今岂少":古往今来难道还少吗,

"色艺称双绝":色艺都佳的女子?

"一缕红丝偏系左":只因一缕红丝绳偏偏系在了左腕被王献之看中,

# 左:指桃叶。古礼以左为尊贵,帮姊妹相论,姊为左。

"闺阁几多埋没":多少同样出众的女子却被深闺埋没。

"假使夷光":假如西施,

# 夷光:西施的别名,春秋时越国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

"苎萝终老":当年在苎萝村终老一生,

# 苎萝:西施、郑旦的出生地。在浙江诸暨南。

"谁道倾城哲":谁会说她是倾国倾城的聪慧女子呢?

# 倾城哲:谓绝美的女子。《诗·大雅·瞻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王献之赠桃叶诗,据《晋书·五行志》载:“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王郎一曲":王献之那一曲《桃叶歌》,

"千秋艳说江楫":让桃叶渡的风流韵事在千年间被艳称不绝。

# 江楫:里指献之送桃叶渡江之事。,艳说:羡慕地称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桃叶渡》是清代郑板桥所写的词。这首词上片描绘南京桃叶渡的实景,下片则联想到历代众多被埋没的优秀女子。词人对她们不同的人生境遇感到不平。全词既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暗含着对当下世事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雍正十年(1732年)春天,词人在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在参加乡试的前后,他游览了桃叶渡,心中有所感触,于是创作了《念奴娇·桃叶渡》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南京桃叶渡的实景,表达了对被埋没女子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和对历史与现实中人才境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这句中,“夷光”即西施,诗人假设西施没有离开苎萝村,而是在当地终老,那便无人知晓她拥有倾国之貌与聪慧。通过这一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由古及今,借对西施命运的探讨,表达对诸多才华容貌出众却被埋没之人的感慨,抒发自身对人才境遇的思考与不平,以古事来寄托当下情怀。融情于景:上片“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画船箫鼓”等意象,将作者对桃叶渡的喜爱融于实景。秦淮河的潺潺流水、岸边摇曳的绿柳、静立的红板桥,还有穿梭的燕子与荡漾的画船,构成鲜活画面。词人未直抒喜爱,却以“沉醉不舍”的情态,让美景成为情感载体。水流、柳动、船行,皆含生机,暗合对生活的热忱。这种融情于景的笔法,使自然景致与内心欢愉浑然一体,景中见情,情因景浓,于清丽画面中传递出对眼前春光与历史风物的深深眷恋。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作者在桃叶渡的所见所感:潺潺的秦淮河水流淌着,周边夫子庙一带商贾聚集、风情浓郁,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岸边绿柳摇曳、红板桥静立,燕子在其间飞舞。凭栏远眺,秦淮河上画船荡漾,一派美景让作者沉醉不舍。这部分通过“秦淮”“绿柳”“红板”“画船”等实景,展现了作者对眼前良辰美景的喜爱,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热忱。下片以“究竟”二字转入抒情与思考:作者由桃叶渡联想到,古往今来像桃叶、桃根这样的女子其实不少,可桃叶若不是有幸嫁给王献之,未必能扬名后世;西施若没遇上机遇,恐怕也只能在苎萝村默默无闻终老,谈不上被人称赞美貌。这段借历史人物的命运对比,流露出作者的感慨:一个人成功,固然离不开自身努力,而时机与机遇往往更具决定性,情感真挚且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上片描绘桃叶渡的景致,下片转而借古抒发情怀,从眼前实景追溯到古代的才子佳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既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了他渴望成就事业、施展抱负的心愿。全词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显得自然和谐,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由桃叶渡而想起桃叶,更想到历代无数被埋没的杰出女子。诗人为他们的不遇鸣不平。

现代学者周积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清·张问陶《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