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节别苴兰":在这美好的时节离开且兰,
# 苴兰:古县名。西晋改故且兰县置。苴,一作且。
"为感舆情忍涕难":因感念众人情谊,强忍泪水实在艰难。
"程缓不劳催马足":行程缓慢无需催促马匹,
# 程缓:行程缓慢。作者此行九月离滇,次年三月才回到故乡福州,前后历半年有余,行程可谓缓慢。
"装轻未肯累猪肝":行装轻简也不愿麻烦他人。
"膏肓或起生犹幸":即使病入膏肓若能痊愈已是万幸,
# 膏肓:本为人体部位。
"宠辱皆忘卧亦安":看淡荣辱得失,躺卧也能心安。
"独有恫瘝仍在抱":唯独对百姓疾苦念念不忘,
# 恫瘝:亦作“恫矜”。病痛;疾苦。瘝,一作梓。
"忧时长结寸心丹":忧国忧民之心始终赤诚。
# 寸心:指心。心位于胸中的方寸之地,故称寸心。,忧时:忧虑时事。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复杂心绪,流露真挚不舍之情,以及始终忧心时局的赤诚之心,与牵挂百姓疾苦、心系家国的高尚品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独有恫瘝仍在抱”句巧用“恫瘝”的典故。“恫瘝”一词最早可见于《尚书・康诰》,其中“恫瘝乃身”意为把百姓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典故原意是指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与体恤。作者在诗中使用这一典故时,直接以“恫瘝”代指百姓的苦难,“仍在抱”则强调这份对百姓疾苦的牵挂始终萦绕在心头。又结合自身辞官归乡的处境,凸显出即便脱离官场,依然心系百姓的情怀。直抒胸臆:“独有恫瘝仍在抱”直抒胸臆,“恫瘝”指向百姓疾苦,可见这份牵挂始终未变,让个人情怀与天下担当相连,体现了诗人虽身处归途仍心系苍生的胸襟。
3. 分段赏析
首联“黄金时节别苴兰,为感与情忍涕难”两句是写离别时的骊歌场景。“黄金时节”点明九月秋景,“别苴兰”交代在且兰作别的地点,友人赠言惜别的骊歌仿佛就在耳畔;“为感舆情忍涕难”直抒胸臆,写出因感念情谊而难掩泪水的不舍,一个“难”字让离别之绪更显真切。颔联“程缓不劳催马足,装轻未肯累猪肝”两句是写驿路归途的状态。“程缓不劳催马足”说驿路行进步调舒缓,不必急催马速,透着从容心境;“装轻未肯累猪肝”以“装轻”写行装简单,化用典故暗指不愿因外物劳心,显清廉品格。颈联“膏盲或起生犹幸,宠辱皆忘卧亦安”两句是写身心的状态。“膏盲或起生犹幸”说重病若能好转已是幸运,可见对生命的珍视;“宠辱皆忘卧亦安”则写出看淡荣辱后,即便安卧也能心安的豁达。尾联“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两句是写心底的牵挂与情怀。“独有恫瘝仍在抱”直抒胸臆,“恫瘝”指向百姓疾苦,可见这份牵挂始终未变;“忧时长结寸心丹”中“寸心丹”喻指赤诚之心,将对时局的忧虑与家国责任融入其中,让个人情怀与天下担当相连,形成深沉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