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在开国初年,
"有乔山人者善弹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
"精于指法":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
"尝得异人传授":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
# 尝:曾经。
"每于断林荒荆间":他常常在荒山野岭,
"一再鼓之":多次地弹奏,
"凄禽寒鹘":使飞鸟感到凄凉,使鹘鸟感到寒冷,
# 鹘:一种凶猛的鸟。
"相和悲鸣":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
"后游郢楚":后来游历到楚国,
#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
"邻媪闻之":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
# 媪:老妇人。
"咨嗟惋叹":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
"既阕":已经弹奏完了,
# 阕:止息,终了。
"曰":叹息道:“
"吾抱此半生":我弹琴大半辈子,
"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
"款扉扣之":敲门问她。
# 扣:问,询问 。,款扉:款,真诚;扉,门。
"媪曰":老妇人说道:“
"吾夫存日":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
"以弹絮为业":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 絮:棉花。
"今客鼓此":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
# 鼓:弹奏。
"酷类其声耳":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 类:像。
"山人默然而反":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也是一篇民间艺术题材的散文。介绍了清代乔山人高超的琴艺,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艺人精湛技艺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乔山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凄禽寒鹘,相和悲鸣”诗人通过描写鸟禽听到琴声后的反应,“凄禽寒鹘”本是孤寂寒冷的意象,却与琴声“相和悲鸣”,侧面烘托出乔山人琴技之高超,琴声之动人,连鸟禽都为之动容。
3. 分段赏析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以简练笔法交代故事背景与主人公。“国初”明确时间,“乔山人”点明人物身份,“善弹琴”直接表明其特长,为后文展开叙述奠定基础。“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进一步阐述乔山人琴艺高超的原因。“精于”强调技艺娴熟,“异人传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其琴艺的非同一般,为后续描写其神奇的琴声效果做铺垫。“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生动展现乔山人琴技的高超。“断林荒荆”的荒凉环境与“凄禽寒鹘”的悲鸣形成呼应,鸟兽因琴声而悲,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凄美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转换场景,将故事地点移到郢楚之旅中。“洞庭之曲”点明所奏曲目,增添了文化氛围,也为下文老妇闻琴的情节做准备。“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描绘老妇听到琴声后的反应。“咨嗟惋叹”四字生动地表现出老妇对琴声的赞叹与感慨,体现出琴声具有感染力。“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老妇的一番话揭示了她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吾抱此半生”表达了她对弹棉絮技艺的深厚情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则体现出她误将琴声当作丈夫弹棉絮声音时的惊喜与感慨,从侧面进一步突出乔山人琴技的高超。“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通过老妇的解释,揭示了琴声与弹棉絮声音相似的真相。这一情节转折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展现了乔山人技艺的逼真,又暗示了民间艺术的相通之处。“山人默然而反”,结尾处乔山人的反应耐人寻味。“默然”体现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知音难遇的欣慰,又有真正知音难觅的失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清·陈维崧《春暮半塘小泊》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