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guò
xiàn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4
gāo
dēng
qiáo
xià
shuǐ
shāng
shāng
zhāo
shè
biān
liáng
xíng
guò
yuán
tiān
wèi
xiǎo
hén
cán
yuè
xìng
huā
xiāng

译文

我经过高登桥的时候,于朦胧夜色中,见得桥下水流汤汤,河边露气正浓,带有凌晨的丝丝凉气。当我走过淇园的时候天还未破晓,远处的天边,挂着一钩下弦的残月,近处的杏花,在清晓淡淡的月光之下,正吐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逐句剖析

"高登桥下水汤汤":我经过高登桥的时候,于朦胧夜色中,见得桥下水流汤汤,

# 汤汤:大水急流貌。,高登桥:桥名,在淇县城南。

"朝涉河边露气凉":河边露气正浓,带有凌晨的丝丝凉气。

# 朝涉河:在淇县南。

"行过淇园天未晓":当我走过淇园的时候天还未破晓,

# 淇园:在淇县西北。产竹。

"一痕残月杏花香":远处的天边,挂着一钩下弦的残月,近处的杏花,在清晓淡淡的月光之下,正吐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过淇县》是清初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诗人早行途中经过高登桥、朝涉河及淇园时所见之景。诗人通过描写桥下湍急的水流、河边清凉的露气、未破晓时的淇园以及天边的残月和杏花的香气,勾勒出一幅静谧清幽的淇园早春拂晓图。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如“汤汤”写水流声,“露气凉”写触觉,“杏花香”写嗅觉,生动展现景物特点;还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景物轮廓,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围。前两句写高登桥与朝涉河之景,突出早行之早与环境清凉;后两句写淇园景色,以残月、杏花增添诗意。作品意境优美,文字清新自然,流露出诗人对旅途景色的喜爱,也隐含着对人生的些许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过淇县》由查慎行所作。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诗人在回北京途中经过河南淇县。拂晓时分,他登上高登桥,当时正值仲春,景色清艳迷人,诗人诗兴大发,于是写下这首诗,记录下早行淇县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诗人早行经过高登桥、朝涉河、淇园时的景色,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旅途景色的喜爱,也隐约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借高登桥下水、朝涉河露气、淇园残月杏花等景象,写出了早春拂晓的清新与诗意。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调动多种感官写景。“高登桥下水汤汤”从听觉角度,以“汤汤”描绘水流奔腾的声音;“朝涉河边露气凉”从触觉角度,写出露气带来的清凉之感;“一痕残月杏花香”从嗅觉角度,让读者感受到杏花的芬芳,使景物描写生动可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诗人行经高登桥,于夜色朦胧间,目睹桥下淇水汹涌流淌,“汤汤”一词,精准摹绘出水势的浩大,正如《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所呈现的磅礴。继而,朝涉河边的露气带着凌晨的清冷袭来,一个“凉”字,将露气的浓郁与凌晨的寒意展露无遗。“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诗人行至淇园,天色仍未破晓。淇园翠竹环绕,带来春夜的清新气息。而天边那一痕残月,与近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杏花,共同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一痕残月杏花香”堪称神来之笔,瞬间点亮全诗境界。残月的清辉与杏花的芬芳交融,让读者仿若置身画中,感受着这凌晨独有的清新与幽美。

4. 作品点评

《早过淇县》一诗围绕淇县特有的淇水与竹园展开,巧妙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将“早”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意境清美,文字灵动,极具感染力。这首七绝里,绘就了一个清新、幽美的世界,令人心驰神往。诗歌自然流畅,似不经意间写成,却尽显清俊之态,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扣住富有淇县地方特色的淇水与竹园落笔,调动视觉、感觉、嗅觉,突出一个“早”字。全诗意境优美,文字清新,十分动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七十一)》

下一篇:清·陈维崧《游京口竹林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