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sān

朝代:清作者:曾国藩浏览量:5
jīn
jiù
kuì
gāo
jiā
yàn
dào
jīn
nián
shèng
nián
chén
shā
tóng
hào
jié
mín
tàn
qián
yuán
chén
jiāng
dǎo
wáng
zūn
shuí
huī
biān
shà
zhèng
liáng
dòng
zhǔ
xiān
shēng
shì
guī
tián

译文

金堤过去在高家堰溃决,今年的复道比往年兴盛。自古以来战乱如大灾难,这些百姓遭难岂是前世缘分?想投江祷告王尊的玉璧,谁像祖逖那样击楫挥鞭?大厦正需梁栋支撑,先生为何辞官归田?

逐句剖析

"金堤旧溃高家堰":金堤过去在高家堰溃决,

"复道今年盛昔年":今年的复道比往年兴盛。

"自古尘沙同浩劫":自古以来战乱如大灾难,

"斯民涂炭岂前缘":这些百姓遭难岂是前世缘分?

"沉江欲祷王尊壁":想投江祷告王尊的玉璧,

"击揖谁挥祖逖鞭":谁像祖逖那样击楫挥鞭?

"大厦正须梁栋拄":大厦正需梁栋支撑,

"先生何事赋归田":先生为何辞官归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失题四首(其三)》是清代曾国藩的七言律诗。诗歌先写高家堰溃堤与复道兴盛的景象,再感叹百姓遭难非关前缘,后借王尊投璧、祖逖击楫的典故,抒发对担当者的期盼,最后质问先生为何在国家需才时归田。全诗运用用典、反问等手法,语言沉郁,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清代政治家兼文学家曾国藩所写的七言律诗,创作于19世纪中期。诗作以晚清社会的动荡变化为依托,体现了作者在官场抱负和归隐志趣之间的矛盾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高家堰溃堤、复道兴盛,百姓遭难的景象,借历史典故抒发忧时之情,质问先生在国家需要时归田之事,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愁和对家国命运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沈江欲祷王尊璧,击楫谁挥祖逖鞭”,巧用王尊、祖逖典故。王尊投璧祷江以治水,显担当;祖逖击楫立誓图恢复,见壮志。作者以“欲祷王尊璧”表渴望有担当者解困,用“谁挥祖逖鞭”叹缺少壮志者作为,借典故抒忧时及盼才之情。

3. 分段赏析

“金堤旧溃高家堰,复道今年盛昔年”,首联以写实的笔触开篇,写高家堰的金堤过去曾溃决,而如今的复道比往年更为兴盛。“旧溃”与“盛昔年”形成对比,既点出了水患的历史与当下工程的景象,又暗含着诗人对水患未除、工程虽兴却难掩隐忧的复杂心绪。“自古尘沙同浩劫,斯民涂炭岂前缘”,颔联由具体的景象转向对民生疾苦的感慨。诗人叹息自古以来,战乱与灾祸如同浩劫般降临,百姓陷入苦难之中,这难道是前世的因缘吗?“岂前缘”的反问,否定了将苦难归为宿命的说法,流露出对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忧虑。“沉江欲祷王尊璧,击楫谁挥祖逖鞭”,颈联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抒发忧时之情。王尊投璧于江以祷治水,祖逖击楫中流立志收复中原,诗人在此感慨如今却少有像他们这样勇于担当、挺身而出的人。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将诗人对济世之才的期盼融入其中,情感更为厚重。“大厦正须梁栋拄,先生何事赋归田”,尾联以比喻收束全诗,将国家比作需要梁栋支撑的大厦,质问“先生”为何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辞官归田。这一问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对人才归隐的惋惜,更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让全诗的忧思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厉鹗《北仙吕·后庭花》

下一篇:清·陈维崧《江南杂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