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ān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xìn
shǒu
niān
xìn
kǒu
é
shù
tóu
shǎo
shù
gēn
duō
qiū
shān
míng
zhàng
shuǐ
píng
dòng
zhì
fēng
cáng
shēn
cǎo
鹿
zhī
hán
xià
xiàng
yáng
shòu
shí
jié
bīn
shī
yǒng
hāo
mín
jiān
jìng
ruò

译文

随手选个题目随口来吟哦,树顶上叶子稀疏树根却很多。秋日的山峦四周的山壁明亮毫无遮挡,野外的水面平静的湖面结冰没有波澜。野鸡为避风寒躲藏在深草的山谷里,鹿群感知寒冷跑到向阳的山坡上。到了分发冬衣的时节《豳风》诗里曾歌咏过,如今百姓的艰难处境实在令人忧虑,这情况到底如何呢。

逐句剖析

"信手拈题信口哦":随手选个题目随口来吟哦,

"树头叶少树根多":树顶上叶子稀疏树根却很多。

"秋山四壁明无障":秋日的山峦四周的山壁明亮毫无遮挡,

"野水平湖冻不波":野外的水面平静的湖面结冰没有波澜。

"雉避风藏深草谷":野鸡为避风寒躲藏在深草的山谷里,

"鹿知寒下向阳坡":鹿群感知寒冷跑到向阳的山坡上。

"授衣时节豳诗咏":到了分发冬衣的时节《豳风》诗里曾歌咏过,

"蒿目民艰竟若何":如今百姓的艰难处境实在令人忧虑,这情况到底如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拈题》是清代乾隆皇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先写即兴题诗的随性,“信手拈题信口哦”,接着描绘秋景:树头叶疏、秋山明澈、湖面冰封,又以雉鸟藏草谷、小鹿趋暖坡的细节,勾勒出秋寒中的生机。尾联由“授衣时节”联想到《诗经·豳风》中关于制衣的记载,转而感慨“蒿目民艰竟若何”,将秋景观察引向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景中含情,既有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捕捉,也隐含对民生的思考,体现帝王诗中少见的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信手拈题信口哦,树头叶少树根多”以轻松的笔调开篇,“信手”“信口”二字体现出创作的随意性,仿佛诗人触景生情、随口吟来。接着“树头叶少树根多”转向具体景物描写,树上的叶子已稀疏,树根却因落叶显露而更显突出,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秋末树木的变化,画面感鲜明。颔联“秋山四壁明无障,野水平湖冻不波”进一步铺展秋景。“秋山四壁明无障”写秋日的山峦因树叶凋零,山体轮廓清晰可见,毫无遮挡;“野水平湖冻不波”则描绘湖面已结冰,平静无波。这两句通过“明无障”“冻不波”的细节,强化了秋末冬初的清冷氛围,画面开阔而静谧。颈联“雉避风藏深草谷,鹿知寒下向阳坡”由景及物,聚焦动物的生存状态。野鸡为避寒风躲进深草的山谷,鹿群则懂得前往向阳的山坡取暖。“藏”“下”二字生动写出动物应对寒冷的本能,既呼应前文“叶少”“冻不波”的寒冷环境,又暗含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感慨。尾联“授衣时节豳诗咏,蒿目民艰竟若何”由自然之景转向对社会民生的思考。“授衣时节”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典故,点明此时正是准备冬衣的时候;诗人由此联想到百姓的艰辛,以“蒿目民艰竟若何”发出疑问,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将个人即兴之作升华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曾寿《湖斋坐雨》

下一篇:清·洪亮吉《过水西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