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gǎn
shí
shǒu
jiǔ

朝代:清作者:曾国藩浏览量:3
xué
gōng
kuì
suì
shī
huā
jiān
chù
xiāng
yáng
wèi
lǎo
diāo
xiān
nuǎn
chū
huí
niǎo
jìng
zhī
yóu
qíng
huái
怀
suí
yuǎn
tiān
jiā
shí
shī
xiǎo
xiàn
shēng
píng
sòng
xìng
bàng
lóng
lóu
shàng

译文

想要学习苏东坡写馈岁诗,可是精美的花笺又该寄往何处来寄托我的相思之情呢?温暖的阳气还未完全消散,貂皮大衣却已先破旧了,暖气刚刚回转,鸟儿竟然最先知晓。游子的情怀随着漂泊之地而愈发遥远,朝廷的恩泽如及时雨般施与众人。我这小小的读书人不敢进献歌颂太平的诗篇,有幸能靠近皇宫目睹皇家的仪仗。

逐句剖析

"拟学坡公馈岁诗":想要学习苏东坡写馈岁诗,

"花笺何处寄相思":可是精美的花笺又该寄往何处来寄托我的相思之情呢?

"阳和未老貂先敝":温暖的阳气还未完全消散,貂皮大衣却已先破旧了,

"暖气初回鸟竟知":暖气刚刚回转,鸟儿竟然最先知晓。

"游子情怀随地远":游子的情怀随着漂泊之地而愈发遥远,

"天家雨露及时施":朝廷的恩泽如及时雨般施与众人。

"小儒莫献升平颂":我这小小的读书人不敢进献歌颂太平的诗篇,

"幸傍龙楼睹上仪":有幸能靠近皇宫目睹皇家的仪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暮杂感十首(其九)》是清代诗人曾国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欲学苏轼写馈岁诗却无处寄相思,透露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颔联通过“貂先敝”与“鸟竟知”,将自身处境艰难与自然生机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对时运的期盼;颈联抒发游子漂泊之愁,同时渴望朝廷能如及时雨露般施恩;尾联则以小儒不敢妄献升平颂,只能有幸傍观朝廷礼仪,展现出诗人对功名的向往与谨慎。全诗借岁暮之际,表达了诗人渴望高中、获得朝廷赏识的急切心情,情感真挚,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士子对仕途的热切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道光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考中举人。同年秋天,他奔赴北京,准备参加次年春季的礼部正科会试,可惜未能得中。道光十六年恰逢恩科会试,这对他而言是个难得的机会。考虑到金钱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曾国藩决定留在京城,寓居于长郡会馆,平日里一边读书温习功课,闲暇时便游览京城的名胜古迹,静静等待下一次科考。这年十二月,在寒冷且孤寂的古都,曾国藩写下十首满含感慨的七律,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志诗。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恩泽、高中科举的强烈愿望。通过岁末时节的感慨,展现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同时流露出对朝廷施恩的期待,抒发了诗人渴望功成名就、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拟学坡公馈岁诗,花笺何处寄相思”两句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拟学”表明诗人想效仿苏轼写《馈岁》诗来抒发岁末的情感,“坡公”即苏轼,点出效仿的对象;“花笺”指精美的信纸,“何处寄相思”则流露出漂泊异乡的游子不知将思乡之情寄往何处的惆怅,一个“何处”道尽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颔联“阳和未老貂先敝,暖气初回鸟竟知”两句既写自身处境,又写自然景象。“阳和”指春日的暖气,“未老”说明时节尚早,“貂先敝”化用苏秦“貂裘敝”的典故,暗示自己功名未就、处境困顿;“暖气初回”与“阳和”呼应,写春气刚刚回升,“鸟竟知”则以鸟儿最先感知到春意,反衬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自然的生机与自身的困顿形成对比。颈联“游子情怀随地远,天家雨露及时施”两句抒发游子心境与期盼。“游子情怀”直接点出漂泊在外的情感,“随地远”体现出这种思乡之情随着离家越远而越发浓厚;“天家”代指朝廷,“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及时施”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朝廷能适时给予机会,让自己有施展才华的可能,流露出对功名的向往。尾联“小儒莫献升平颂,幸傍龙楼睹上仪”两句表达诗人的谦逊与理想。“小儒”是诗人的自谦之词,“莫献升平颂”体现出他自感才疏学浅,不敢轻易献上歌颂太平的文字;“龙楼”代指皇宫,“上仪”指朝廷的礼仪盛典,“幸傍”“睹”则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能有机会靠近朝廷、参与其中,实现人生抱负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十六)》

下一篇:清·陈曾寿《湖斋坐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