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ōng
niáng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zhī
huā
duì
fēng
liú
shì
rén
jiān
wàn
hóu
shēng
huáng
jīn
mǎi
bié
shì
nóng
xìng
shì
nóng
chóu

译文

能和你长相厮守我就该满足,哪里还用来这官场明争暗斗。为了利禄我将你留在异地,只恨我无情无义不怪你心生怨愁。

逐句剖析

"一枝花对足风流":能和你长相厮守我就该满足,

# 一枝花:喻其妻聪娘。

"何事人间万户侯":哪里还用来这官场明争暗斗。

"生把黄金买别离":为了利禄我将你留在异地,

# 买:导致。

"是侬薄幸是侬愁":只恨我无情无义不怪你心生怨愁。

# 侬薄幸是侬愁:意为其妾为其做官十分愁怨,他却毫无责备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聪娘》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诗篇。此诗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聪娘的深切思念,通过鲜明的情感对比,展现了浓烈的爱恋与思绪的纠葛。在诗中,“人间万户侯”的显赫地位,被诗人视为远不及“一枝花”的平凡美好,表达了侯爵之位难及心中挚爱的情感倾向,大有舍弃江山只愿与美人相守的决绝之意。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内心的痛楚与深深的懊悔,自责以“生把黄金买别离”的无奈之举,酿成了自我承受的苦果,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是依薄幸是依愁”,诗人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负心,并恳请聪娘的原谅,这份真挚的自责与悔悟,在爱情诗中显得尤为独特。此诗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别具一格,更在于其大胆、直白的情爱抒发,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其“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这一主情观的鲜明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表达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展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无畏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袁枚在三十二岁那年,于南京迎娶了一位名为聪娘的宠妾,她天生聪慧,容貌出众,深得诗人之心。然而,生活的重担迫使他不得不在隐居生活之后,选择“东山再起”。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袁枚怀着万般不舍,离别了他深爱的聪娘,远赴陕西担任官职。此番离别,心中满是不情愿与无奈。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起,袁枚便被无尽的儿女情长所缠绕,对那位风流倜傥、美丽动人的聪娘思念不已。正是这份深情厚意,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聪娘深深的眷恋与无尽的思念,成为了他们之间情感纽带的永恒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题为袁枚与聪娘的离别之情,围绕袁枚在三十二岁时迎娶聪娘,后因生计所迫离别聪娘远赴陕西任职的背景,以及他在旅途中对聪娘的深深思念。通过叙述袁枚与聪娘的离别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聪娘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2. 分段赏析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这两句诗以“一枝花”起兴,形容某人(很可能指诗人自己或诗人所爱的人)如花儿般美丽动人,风流倜傥,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为何还要去追求人间的权势与富贵(万户侯)?诗人通过对比“一枝花”的美丽与“万户侯”的权势,表达了对纯粹情感的珍视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人似乎认为,与所爱之人相守,享受平凡而真挚的情感生活,远比追求世俗的权势与富贵更加珍贵。“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为了金钱而牺牲情感的无奈情境。诗人用“生把黄金买别离”来形容某些人为了黄金(代表物质利益)而舍弃了与亲人或爱人的团聚时光,导致别离的痛苦。诗人对这种为了金钱而牺牲情感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哀愁与不满。他用“是侬薄幸是侬愁”来反问,似乎在质问那些为了金钱而别离的人,是不是他们太薄情寡义,还是他们内心也充满了愁苦?

3. 作品点评

这是一封真诚的情书,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聪娘热烈的爱意。鲁迅曾说“书信是最真实、不加掩饰的文章”,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重性情”的个性,也可以想见,袁枚与聪娘来日的相见必定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似人间无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夜游宫·秋怀》

下一篇:清·董以宁《闺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