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倔强人":苏轼先生是个性格刚强的人,
"画禅笔阵皆相似":他的书画艺术与禅意境界相通。
"秃毫特写老松枝":用磨损的毛笔细细刻画老松枝,
"老松枝偃性不死":弯曲下垂的松枝却始终生机不灭。
"譬如壮士头可断":就像壮士宁可断头也不屈服,
"古心劲节焉肯毁":苍劲的气节永远不会被摧毁。
"磕敲应作青铜声":若敲击松枝该发出青铜器的声响,
"虚堂谡谡寒涛起":空荡的厅堂里仿佛涌起寒松涛声。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东坡先生倔强人”句开篇点题,以“倔强”二字概括苏轼刚正不阿的人格特质。此“倔强”既指其屡遭贬谪仍坚守本心的处世态度,亦暗合其书画中遒劲的笔法特征,为全诗奠定刚健基调。“画禅笔阵皆相似”句揭示艺术与人格的深层关联。“画禅”指苏轼以禅入艺的创作理念,强调艺术创作需凝神专注;“笔阵”化用卫夫人《笔阵图》典故,喻其书画线条如兵法布阵般充满力度。二字并置,凸显苏轼以书入画、以禅驭艺的艺术境界。“秃毫特写老松枝”聚焦绘画技法,“秃毫”指磨损的毛笔,暗示画家以枯笔写苍劲的独特功力。“特写”二字强化视觉冲击,与苏轼《偃松图》中局部放大、细节精刻的构图特点相呼应,展现枯木的纹理张力。“老松枝偃性不死”解画中意象,“偃”字精准捕捉松枝虬曲下垂的形态,更以“性不死”赋予植物以人格化特征。松枝虽受外力压迫而弯曲,却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生命力,隐喻苏轼历经磨难而精神不灭。“譬如壮士头可断”转入议论,以壮士就义的决绝比喻松之劲节。此句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含蓄,直指核心:松的“偃”非屈服,而是如同壮士虽身躯可折、信念不摧的悲壮姿态,强化了气节的悲剧美学。“古心劲节焉肯毁”深化精神内核,“古心”指向松树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感,“劲节”则强调其内在气节的不可摧毁。七言转五言的句式变化,形成短促有力的节奏,如同金石撞击,呼应松的刚硬本质。“磕敲应作青铜声”突破视觉局限,创造通感意境。以青铜器相击的浑厚声响比拟松枝摩擦之声,既暗合松木质地的坚实,又赋予静态画面金属般的冷冽质感,拓展了绘画的时空维度。“虚堂谡谡寒涛起”收束全篇于听觉想象。“虚堂”营造空阔画境,“谡谡”摹写松风穿堂的凛冽声响,“寒涛”将视觉的松枝转化为听觉的浪涌。虚实相生间,静态画卷化为动态的宇宙气韵,完成艺术境界的升华。
上一篇:清·宋湘《说诗》
下一篇:清·郑文焯《玉楼春·梅花过了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