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3
mén
dào
jiā
zhēng
rén
běi
shàng
西
xié
huái
tīng
miù
míng
jīng
xuǎn
guì
yuàn
yóu
huā
shì
ēn
chóu
shōu
duǎn
jiàn
rén
qíng
lěng
nuǎn
yàn
lóng
shā
tǎng
gāo
chē
shì
chóng
huí
chē

译文

刚一进入都城的城门,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一样,远行之人一路北上,此时夕阳已经西斜。我有幸参加明经科的考试,只是才学浅陋,恐怕难以取得功名,就像在桂树飘香的庭院中,还没有绽放出象征及第的花朵。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收起了恩仇之心,不再冲动行事,也在这世间的交往中,真切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倘若我不能功成名就、乘坐高车驷马荣归故里,就发誓绝不回到家乡。

逐句剖析

"一入都门已到家":刚一进入都城的城门,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一样,

# 到家:父母居京,入都则可拜见,故云“到家”也。,已:一作便。

"征人北上日西斜":远行之人一路北上,此时夕阳已经西斜。

# 征人北上日西斜:谓己由皖入都,时值下午也。

"槐厅谬附明经选":我有幸参加明经科的考试,只是才学浅陋,恐怕难以取得功名,

# 明经:贡生。,谬附:自谦之言。附,一作赴。,槐厅:“槐厅”,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云:“学士院第三厅……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

"桂苑犹虚及第花":就像在桂树飘香的庭院中,还没有绽放出象征及第的花朵。

# 桂苑:科举考场。句谓己以优贡入试,中式之席,折桂之位,正虚以己待也。

"世路恩仇收短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收起了恩仇之心,不再冲动行事,

# 短剑:匕首之类。人间恩怨,一笑可泯,何以用短剑为哉?故“收”。

"人情冷暖验笼纱":也在这世间的交往中,真切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

# 笼纱:用王播故事。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载,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寺院,随僧食餐。僧人厌之,常于饭后击钟。王播闻钟而往,则饭毕矣。后二纪,王播以重位出镇扬州,见旧时于寺院壁所题之作,尽为碧纱所笼。句谓世态炎凉自可由王播事知之。

"傥无驷马高车日":倘若我不能功成名就、乘坐高车驷马荣归故里,

# 驷马高车:富贵者所有。汉司马相如初赴长安,尝题桥柱曰:“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尾联言己此次入都,誓求仕途显赫,否则绝不返乡回皖耳。

"誓不重回故里车":就发誓绝不回到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都(其七)》这首诗是清代李鸿章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抒怀诗。诗歌开篇点明入都门的情景,“征人北上日西斜”描绘出赴试途中的行程与时间。中间两联叙述自己参加明经考试,感慨尚未及第,同时借“世路恩仇”“人情冷暖”揭示世态炎凉。尾联“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立志功成名就的决心。全诗展现了诗人赴试的心路历程与对功名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入都》诗十首中一首,是李鸿章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所作。当时21岁的李鸿章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准备参加翌年的顺天乡试,在入京途中写下了这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怀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初入京城的情景,以及对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认知和立下的远大志向。通过“槐厅谬赴”“桂苑犹虚”等词句写出自己科举之路的不顺,又以“世路恩仇”“人情冷暖”感慨世间的复杂。

2. 写作手法

用典:“桂苑犹虚及第花”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桂苑”“及第花”用了科举相关典故。在古代科举文化中,桂花与科举考试关联紧密,因“桂”与“贵”谐音,且桂花在秋季开放,科举放榜也多在秋季,所以人们常以折桂比喻科举高中。“及第花”同样指科举中第。“人情冷暖验笼纱”使用了“笼纱”这一典故。出自宋代孙奕的《履斋示儿编・杂记・东坡用事》。说的是北宋时,一些文人学士对尚未成名的苏轼不太在意,但当苏轼名满天下后,他们再见到苏轼时,便用青纱罩住自己,以遮挡面容,表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这个典故,以小见大,形象地展现出社会上根据人的地位、名声等情况而表现出不同态度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入都门已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简洁地交代诗人抵达都城,“征人北上”点明身份与行程方向,“日西斜”营造出一种旅途奔波的氛围,暗含诗人长途跋涉的辛苦。颔联“槐厅谬附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槐厅”指考试场所,“谬赴”有自谦之意,说自己参加明经考试;“桂苑”象征科举及第,“犹虚”则表达出尚未取得功名的遗憾。颈联“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深刻地揭示了世态炎凉,“收短剑”意味着收起恩仇之心,“验笼纱”用典,体现出人情冷暖的变化,诗人对世情的洞察与感慨溢于言表。尾联“傥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语气坚决,展现出诗人坚定的志向,不功成名就绝不还乡,凸显其追求功名的执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表达坚定誓言为核心,诗人从“人情冷暖”的世态炎凉中获得深刻启迪,由此生发出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紫光阁阅武举射》

下一篇:清·朱彝尊《金缕曲·枕上闲商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