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过轻尘":一场稀疏的小雨轻轻洒落在薄薄的尘土上,
"圆莎结翠茵":圆圆的莎草迅速生长,交织成一片翠绿的草地。
"惹红襟乳燕来频":引得胸前泛着红毛的小燕子频繁飞来。
"乍暖乍寒花事了":天气忽冷忽热,花儿都已凋零,
"留不住":怎么也留不住,
"塞垣春":边塞的春天。
"归梦苦难真":我回到故乡的梦总是难以成真,
"别离情更亲":可离别后,对亲友的情谊反而更加深厚。
"恨天涯芳信无因":可恨天涯遥远,音信全无。
"欲话去年今日事":想聊聊去年今日的往事,
"能几个":可如今还有几个,
"去年人":可当初一起经历的人呢?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分段赏析
上片:“疏雨过轻尘,圆莎结翠茵”两句描绘的是边塞雨后的近景。一场疏雨洒落,轻轻拂过地面的尘土,给干燥的塞外带来一丝湿润与清新。“过”字生动地展现出细雨飘落并穿过轻尘的动态过程。雨后,园中的莎草迅速生长,相互交织,如同结起一片翠绿的地毯。“结”字将莎草的生长状态赋予了一种主动性,仿佛它们是有意识地编织成茵。这两句通过对雨、尘、莎草等意象的描绘,以“翠茵”为核心,营造出一幅清新怡人的雨后小景,也映照出作者此时赏心悦目的心情。“惹红襟乳燕来频”一句,“惹”字用得极为精妙,有逗引之意。前文所描绘的如翠茵般美好的景色,逗引得颔下毛色泛红的乳燕频繁飞来。这一句将原本静态的画面点活,乳燕的频繁往来,使整个场景充满了盎然生气,进一步凸显出边塞春天的活力与美好。“乍暖乍寒花事了,留不住,塞垣春”句是对边塞春景的进一步描写与感慨。“乍暖乍寒”精准地描摹出北方春天的气候特点,与江南春天不同,这里时常有寒流侵袭,冷暖交替频繁。在这样的气候下,“花事了”,春日里繁花盛开的美好时光匆匆而过。“花事了”化用刘克庄《晚春》诗“花事匆匆了”。作者从之前对春光的欣喜,转而发出对“塞垣春”难以留驻的叹息。这不仅写出了边塞春天短暂易逝的气候特征,也委婉地表达出对家乡江南春天的怀念。同时,这种“乍暖乍寒”的气候变化,也与作者作为游子飘忽不定的思乡心绪相对应,上片虽为景语,却已隐隐透露出思乡之情。下片:“归梦苦难真,别离情更亲”两句直接抒发游子的情感体验。游子常常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回乡愿望寄托于梦境,然而每次在虚幻的梦境之后,回到现实,精神往往会受到更强烈的折磨,“苦难真”细腻地体现了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亲友恋人朝夕相伴时,情感可能会显得平淡,而一旦经历“别离”,空间上的阻隔让情感出现断裂,便越发觉得亲情的珍贵。对于作者而言,这种感受更为深刻。“恨天涯芳信无因”一句,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无奈与遗憾。作者漂泊天涯,与家乡亲友相隔甚远,更令人遗憾的是,连音信都无法相通。“恨”字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不满与惆怅,这种音信不通的状况,使得他的思念之情无处寄托,更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欲话去年今日事,能几个,去年人”几句,作者以自问的语气,流露出远离亲友后的无边孤独与寂寞。想要诉说去年今日发生的事情,然而时过境迁,曾经一起经历的人如今还剩下几个呢?此句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意,通过时空的变化,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那无尽的怅惘如缕缕细丝,袅袅不绝。
上一篇:清·施闰章《泊樵舍》
下一篇:清·顾太清《南乡子·咏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