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语梦频惊":暮宿客店时总是被人语喧闹声频频惊醒,
"辕铃动晓征":辕铃叮呤准备即将早行。
# 晓征:早行。,辕铃:驾马的车辕,马颈上的铃声。
"飞沙沈露气":清晨湿润的露气夹带着尘土飞沙,
# 沈:一作“沉”。
"残月带鸡声":天边的残月伴随着鸡鸣。
"客路逾千里":旅途漫漫,远隔家乡千里之遥,
"归心折五更":归心迢迢,萦绕他乡夜半五更。
# 折:萦绕。
"回怜江上宅":回首怜望江上曾经栖身的住宅,
# 江上宅:家人所在的汉阳草堂。
"星汉近平明":正是星移斗转天色泛明的时分。
清代诗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寓居苏州虎邱山塘。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写诗、论诗都主张真性情、有个性,反对刻意新巧、模宋规唐。其纪游、写景、题画之作成就较突出,后期诗歌关心时务、民生,超越了以往性灵派诗人只表现个人才情、抒写一己悲欢之褊狭,得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晚晴簃诗话》称其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著有《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旅途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拂晓行旅途中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采用工整的对偶,将晨景的飞沙、露气与残月、鸡声两两相对,写出晓行的所见所闻。比喻:诗中“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以“折”字为喻,将抽象的归心比作可曲折缠绕的丝线,形象传达出诗人愁肠百结的思乡之苦。拟人:“残月带鸡声”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月以人的动作,仿佛它主动携来鸡鸣声,使自然景物更显生动,暗示天色将晓的微妙变化。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如“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回望客舍与渐亮的天色交织,既实写行程,又暗含对前路的茫然与对故乡的眷恋。白描:诗中只以简笔勾勒旅途本色,只取“飞沙”“残月”“星汉”几样眼前风物;不刻意渲染,单凭“动”“带”“折”几个平实动词,便传神刻画出晨征之匆促、羁途之苍茫。这种白描写法,恰如一幅水墨疏帘,在素朴中深藏旅途的百般滋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是全诗的引子。诗人暮宿客店,一夜数惊,晓梦难圆,正因心中惦念着一早即将启程的行期。带着尚未散尽的梦意,推门而出,只见车马早已候在拂晓的夜色中。踏上征途,车轮滚动,清晨寂静中响起一串清脆而有节奏的铃声。这悦耳的铃声仿佛在宣告:漫漫长旅又开始了。次句中的“动”字,一字多义,既有车马启动之意,又含催促启程、铃声响动之意,同时也传达出早起启行时的一种兴奋之情,使用得巧妙而贴切。首联由“人语惊梦”至“铃催晓征”,如同镜头转换,用一种“蒙太奇”式的节奏,从室内的睡榻陡然转向户外的旅途场景,画面自然衔接,虽省去了一系列动作过程,却毫无突兀之感。全联紧扣“晓行”之题,语句洗练,意象分明。颔联“飞沙沈露气,残月带鸡声”两句写晓行途中所见所闻。清晨,呼吸着湿润的露气,马车轻行在便道上,蹄声辘辘,轮痕划过之处,霜迹犹新,尘沙未起。远远几处鸡鸣此起彼伏,天边一弯褪了颜色的残月正缓缓西沉。“露气”与“飞沙”之间,藏着一个“沉”字,是尘沙不飞的原因;“残月”与“鸡声”之间,则通过一个“带”字,把视觉与听觉巧妙连接,写出残月下沉时带动鸡鸣的独特感受。“飞沙”两句合读,极为传神地描绘出早行人眼中黎明时分的特有景象。在句法上,此联采用倒装结构,若按常语应为“露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如此安排,不仅为应合诗的韵律,也更能突显语言的警策之美,增强诗句的表现力。颈联“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两句由外景转入内心,写诗人此行的离愁思绪。从汉阳至京师,道路迢遥,山水重重。此行一去,归期未定,诗人不免百感交集。一个“折”字,写尽旅途中愁肠百结的情绪。愈行愈远,离情愈浓,尤其在这五更时分、夜色未央之际,更觉思绪萦绕、情感绵长。此联由景入情,托物寓怀,深刻表达了诗人辞家初征、客路思乡的情怀,可谓全诗的情感核心。尾联“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紧承上意,继续描绘诗人频频回首、恋恋不舍的情景。驿车已走出几程,回首望去,那江畔曾暂居一夜的客舍,远远看去,仿佛浮现在江面烟波浩渺之间,令人依依不舍。此时,东方晨星渐隐,天际朝霞初起,天光将明。尾句“回怜”二字,不仅是对前联乡思情绪的自然延伸,也是对首联夜宿客店的一种呼应。而诗末描写天将放亮之景,亦含有诗人“天即晓、当振作精神再启征程”的自我勉励之意,意味深长,收束有力。
4. 作品点评
《晓行》一诗,前半首侧重描写动态与景色,笔触生动清新,于白描之中翻出新意,意境明朗自然;后半首则转入抒写内心,表达旅途中的乡思之情,叙述低回曲折,沉郁悱恻而又不失含蓄。整首诗尤显诗人对词语的敏锐把握与锤炼之功,如首联中的“动”、颔联中的“带”、颈联中的“折”等字,无不体现出其在用词造句上的刻意打磨与精准斟酌,展现出深厚的诗艺修养。
# 这首诗歌运用了新异的艺术形式,描写了诗人新奇的“真阅历”,抒发了诗人新鲜的感受,是一首诗中有我的游子怀乡之作。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秦林芳《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王鹏运《南乡子·斜月半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