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shèng
zhuàn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zuǒ
chēng
xióng
yáng
zhé
shù
rén
wáng
hóu
nìng
yǒu
zhǒng
gān
竿
wáng
qín
háo
jié
xiān
shēng
zhàng
guǐ
shén
chú
gōng
hàn
jiàng
shuí
lún

译文

贫民出身的陈胜起兵称雄的时候,不过是被遣发到渔阳守边的人。成为王侯难道需要王侯的苗裔吗?砍树木为兵器,举旗杆为旗帜,足可以消灭秦国。正义唤醒了陈胜这样豪杰,先制造声势,假托鬼神。为(汉高祖刘邦)扫清道路,陈胜居功第一位,陈胜居功第一位,汉朝的将领中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逐句剖析

"闾左称雄日":贫民出身的陈胜起兵称雄的时候,

# 闾左:居住在里巷之左的贫民。

"渔阳谪戍人":不过是被遣发到渔阳守边的人。

# 谪戍:被发遣防守边疆。,渔阳:古郡名,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王侯宁有种":成为王侯难道需要王侯的苗裔吗?

# 宁:岂。

"竿木足亡秦":砍树木为兵器,举旗杆为旗帜,足可以消灭秦国。

# 竿木:指起义,语本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大义呼豪杰":正义唤醒了陈胜这样豪杰,

"先声仗鬼神":先制造声势,假托鬼神。

# 仗:依仗。

"驱除功第一":为(汉高祖刘邦)扫清道路,陈胜居功第一位,

# 驱除:指为汉高祖的成功扫清了道路。语本《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汉将可谁伦":陈胜居功第一位,汉朝的将领中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 伦: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陈胜传》是清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史述史,看似纯为历史复述,实则蕴含深意。诗中着重刻画陈胜以平民之姿称雄天下、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未加过多评述议论,却通过历史叙事传递情感。结合屈大均身处困厄仍心系故国的境遇,可知其借陈胜故事自励,暗含强烈抗清意识。从写作手法上,以史述史的方式让诗歌充满历史厚重感;内容上,表面写陈胜,实则抒己志;主题鲜明,展现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该诗借古喻今,巧妙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相融合,是屈大均表达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陈胜作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先驱,领导了史上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他不过是犯上作乱的“逆臣”。然而,史学家司马迁却独具慧眼,于《史记》中以《陈涉世家》记载其事迹,高度肯定陈胜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赞颂他不惧强权、勇于抗争的精神。投身抗清事业的诗人屈大均,在研读这段历史时,敏锐捕捉到自身与陈胜思想的共通之处——同为反抗强权而战。这份共鸣促使他提笔写下《读陈胜传》,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抗清复明的决心与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写陈胜以闾左平民身份于渔阳谪戍时起义,高呼“王侯宁有种”,质疑等级观念,凭简陋竿木立志灭秦。他号召豪杰、借鬼神造势,诗人赞其驱秦功绩居首,远超汉代将领,表达对陈胜反抗壮举的赞美。

2. 分段赏析

首联:“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点明陈胜的身份是闾左贫民,以及起义的契机是作为渔阳谪戍之人,为后文展开对其起义事迹和功绩的描述做铺垫,突出其出身平凡却能成就非凡事业。颔联:“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以反问句强调陈胜的反抗精神,他质疑王侯将相天生高贵的观念,坚信凭借手中简陋的竿木就能推翻秦朝统治,展现出陈胜的壮志豪情和强大的号召力,此联为全诗的核心,凸显陈胜起义的伟大意义。颈联:“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具体阐述陈胜起义凝聚力量的策略,他以大义号召天下豪杰,借助鬼神制造舆论先声,展现出陈胜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谋略智慧,进一步说明其起义成功并非偶然。尾联:“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诗人直接发表议论,高度评价陈胜在推翻秦朝过程中的功绩,认为其功劳居首位,即便汉朝众多将领也难以与之相比,将对陈胜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深化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以叙述为主,但始终不忘借古喻今,其内在思想含义极为深远。

现代《吉林教育》杂志社编辑奚少庚教授

# 尾联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给读者提供联想的线索,规定联想的范围,收到了诗歌暗示艺术的效果。

现代韵文学专家羊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下一篇:清·纪映淮《咏秋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