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wèi
·
·
wàn
shì
yǒu
píng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3
wàn
shì
yǒu
píng
ěr
kōng
zhǎng
jiāng
cùn
shēn
xián
dào
zhōng
yuàn
píng
dōng
hǎi
shēn
chén
xīn
gǎi
hǎi
píng
xīn
jué
shí
jūn
jiàn
西
shān
xián
zhòng
niǎo
duō
què
lái
yàn
chéng

译文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我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绝不悔改。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呜呼!你看不到,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逐句剖析

"万事有不平":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

"尔何空自苦":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 苦:烦恼。,尔:指精卫。

"长将一寸身":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

"衔木到终古":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 终古:永远。

"我愿平东海":我愿意填平这东海,

"身沉心不改":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绝不悔改。

"大海无平期":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

"我心无绝时":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呜呼!

"君不见":你看不到,

"西山衔木众鸟多":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 窠:鸟巢。,鹊: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精卫》是顾炎武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中,诗人以精卫自况,借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坚定宣示了舍身报国的信念——宁肯如精卫般衔石填海、至死不渝,也绝不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屈膝妥协。全诗以对话体展开,语言质朴明快、不事雕琢,却如金石相击般铿锵有力。细品之下,诗中激荡的浩然正气与精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交织成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而那不加粉饰的质朴文风,更似山涧清泉,将诗人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乃顾炎武三十六岁(顺治四年,1647)时,取《山海经》精卫衔木填海之作。值此抗清局势危殆之际——东南沿海义军残存,西南边陲孤忠难支,昔日同袍多已喋血疆场。诗人以精卫自况,借神话意象剖白心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通过写精卫填海的故事,以精卫自喻,表达了自己舍身为国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

3. 分段赏析

​首句:“万事有不平”,​​以“万事不平”直指明亡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现实,暗含对清廷统治的控诉。此句以反问开篇,既是对世俗消极心态的批判,也是对自身抗争精神的叩问。通过“不平”与“空自苦”的对比,凸显诗人对时局无力感的愤懑,为后文精卫的决绝抗争埋下伏笔。​​次句:“尔何空自苦”,​​以第三人称质问精卫,实则映射当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承认世道不公却选择妥协。此句暗讽明亡后部分文人放弃气节、随波逐流的现实。反问句式强化批判力度,与后文精卫的回答形成思想交锋,凸显作者对“抗争无意义”论调的否定。​​三句:“长将一寸身​​”,“一寸身”极言精卫之渺小,暗喻诗人及抗清力量的单薄;“长将”则强调坚持的恒久性,呼应后文“身沉心不改”的决绝。顾炎武三十六岁作此诗时,反清势力已衰微,此句既写精卫填海的徒劳,亦隐喻复国事业的艰难。​​四句:“衔木到终古​​”,“终古”指向永恒的时间维度,与“衔木”的短暂动作形成对比,凸显精卫精神的悲壮。此句以夸张手法强化抗争的悲怆感,暗含对理想终将破灭的预判。化用《山海经》典故,将神话的荒诞性与现实的残酷性交织,展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五句:“我愿平东海​​”,以第一人称宣言完成从“质疑者”到“践行者”的转变,标志诗人自我精神的升华。“平东海”既是填海的具体行动,亦隐喻推翻清廷的政治抱负。掷地有声的誓言打破前四句的沉郁,展现诗人从悲愤到坚定的心理转折。​​六句:“身沉心不改​​”,以“身沉”写肉体消亡,以“心不改”写精神永存,形成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此句暗合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殉道精神。“沉”与“改”的动词碰撞,强化抗争的不可逆性,赋予诗句金石般的铿锵质感。​​七句:“大海无平期”,​​以“大海”象征清廷统治的顽固性,暗示复国事业的长期性。此句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历史规律,消解了“终古”的虚妄性。从“衔木到终古”的个体坚持转向“大海无平期”的集体困境,拓展诗歌的时空格局。​​八句:“我心无绝时​​”,以“心”对“海”,以“无绝”对“无平”,完成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维度的超越。此句将个体生命与民族气节熔铸一体,成为全诗情感高潮。双“无”字重复,形成排山倒海的语势,与“心”“时”的平仄起伏相呼应,增强朗诵的感染力。​​末四句:“呜呼!君不见……自成窠​​”,以“呜呼”转折,引入燕雀筑巢的世俗场景,与精卫填海的悲壮形成强烈反差。“鹊来燕去”暗喻明亡后士人趋利避害的丑态。​“衔木众鸟”​​:讽刺托名遗民实则钻营的伪君子;​​“自成窠”​​:揭露其苟且偷安、背离初心的本质。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诘问,使全诗在批判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对精卫形象的再塑造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诗中通过精卫与“燕雀”的意象对立,构建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精卫以“身沉心不改”的决绝誓言,展现抗清志士永葆气节的悲壮情怀;而“西山衔木众鸟多”的燕雀意象,则暗讽明亡后降清求仕的士人群体,形成“高洁与卑琐”的强烈反差。这种美丑对照的艺术手法,使精卫填海的壮举在卑琐现实的映衬下愈发璀璨夺目,正如汪端所言“渊深朴茂”的史诗品格。诗歌采用独特的对话体结构,形成三重艺术张力。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名篇《精卫》有“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物我相化,精神透亮纸上,略无涩味。

清严迪昌《清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锺过《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