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一人谁是":谁是那唯一的知己,
# 一:唯一。
"已矣":可惜已经离我而去,
"赢得误他生":只有来世再续前缘。
"有情终古似无情":多情自古以来都好似无情,
# 有情:多情。
"别语悔分明":这种境况无论醉醒都是如此。
"莫道芳时易度":别说欢乐的时光很多,
# 芳时:花开时节,即良辰美景之时。
"朝暮":其实人生如朝露,
"珍重好花天":那大好的春色不要白白错过。
# 好花天:指美好的花开季节。
"为伊指点再来缘":但愿能来世相见,
# 再来缘:下世的姻缘,来生的姻缘。再来,再一次来,即指来生、来世。
"疏雨洗遗钿":雨中拿着你的遗物睹物思人。
# 钿:指用金、银、玉、贝等镶饰的器物。这里代指亡妇的遗物。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该词借对往昔知己的追忆,以“知己一人谁是”的疑问开篇,直言自己误了对方一生,悔恨离别时言语太过分明。随后叮嘱对方珍惜时光,末尾又幻想再续前缘,营造出一种深情与悔恨交织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知己深切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以“知己一人谁是”发问,直接表达对知己的追寻与感慨,随后“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句,毫不掩饰地倾诉内心对失去知己的复杂情感,将自己的心声直白地展现出来,情感真挚强烈,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波澜。铺垫:“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看似随性平淡地感叹时光与美好时光,实则为后文情感的爆发做铺垫,先营造出一种混沌、漫不经心的氛围,而后引出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与回忆,使情感的转折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抛出“知己一人谁是”这般深沉之问。在古时,“知己”二字殊为矜贵,绝非轻易可称,唯有彼此洞悉心意,方能担此名号。而纳兰心中的知己,正是那位离他而去的女子。他亦深知,人生得一知己便已足够,于是在反问之后,自答“已矣”。诚然,此生既已拥有过知己,纵今后孤身前行,往昔回忆亦足以慰藉。即便来生之路漫漫,若有缘,想必仍会携手同行,正如他所言“赢得误他生”。多情之人不必过度神伤,“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上片在此一片朦胧混沌中收尾。纳兰仿若半醉半醒间徘徊于人间,没了知己相伴,却仍要继续跋涉。这世间诸多无奈,若不难得糊涂,又怎能抵挡生活的凌厉?其好友朱彝尊亦曾喟叹“滔滔天下,知己一人谁是?”足见得一知己之难。从这一点而言,纳兰又是幸运的,他所爱的女子,不仅钟情于他,更能深切懂他,即便这份懂得如流星般短暂,却也曾照亮他的生命,上片这般直抒胸臆,真挚动人。下片笔锋陡然一转,由豪迈刚健转为温婉细腻,不再直白倾诉,而是层层铺垫。“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容若看似随性而发的感慨,实则尽显内心的迷茫混沌,仿若迷失方向,难辨晨昏。可即便如此,他心底却无比渴望花开时节的来临,只因那满是关于她的回忆。谈及情感,尤其是“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一句,深情缱绻,将心底的伤痛与悔恨抒发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全词将景致与情思精妙交织,情意宛如潺潺溪流,绵绵不绝,又似奔涌瀑布,气势磅礴。读来只觉情感如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却毫无突兀之感,反倒如同一把温柔的利刃,直戳人心,引得读者潸然泪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诗仿若一道灵光,精准地映照出纳兰内心深处对知己的珍视与眷恋,即便知己已远去,那份深厚情谊却跨越时空,始终萦绕心间。
# 康熙十七年七月,卢氏葬京西北郊皂荚屯。叶舒崇撰《卢氏墓志铭》有‘于其没也,(成德)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之句,叶氏似曾见此词。
不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上一篇:清·施闰章《山行》